第215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我可能沒有演技、櫻桃唇、庶女桃夭、被迫成為太子寵臣、重生民國嬌小姐、生而為貓,我很快樂[快穿]、狗狗我啊,很幸福呀[快穿]、我穿回高二后決定躺平、上交天災(zāi)基建系統(tǒng)后、全星際都在幫小皇帝破殼
李顯撲在趙觀音身上,嚎啕大哭:“二娘,我對不起你……” 他猶豫了太久,不敢來,母親的意思很明確,他只能自保,不敢和母親作對。直到他看到李旦和裴英娘的牛車駛出宮門,才心存僥幸,覺得趙觀音和韋沉香應(yīng)該不會出事,鼓起勇氣進宮,沒想到卻來晚了一步! 韋沉香抱著李裹兒,也在一旁哭泣。趙觀音以前真的對她很好,親眼看著對方就這么死了,即使虛偽如她,哭聲中也有幾分真心。 “太子殿下?!鄙瞎侪嬬蟾牧朔Q呼,示意婢女取來冊封太子的詔書,送到李顯面前,“請殿下節(jié)哀?!?/br> 李顯呆了一呆,懷里抱著趙觀音慢慢僵冷的身體,眼光落在詔書上,久久無言。 “郎君,jiejie已經(jīng)死了,她是甘愿為郎君死的?!表f沉香靠近李顯,輕輕推他,“不能讓jiejie白死。” 李顯低頭看著趙觀音,她嘴角微微勾著,好像在微笑。 為了太子之位,為了自保,他拋棄了自己的妻子。 李顯遲遲不接詔書,韋沉香等不及,坐直身,一把抓過詔書,塞到李顯懷里,“郎君,從今天起,你就是太子了!” 上官瓔珞掃一眼韋沉香,她眼睛通紅,眼角帶著淚花,神情悲痛欲絕,眼底卻滿盈喜色。 她冷哼一聲,難怪皇后殿下要留著韋沉香,這樣的女子留在太子身邊,對皇后更有利。 ※ 趙觀音的葬禮辦得很倉促。 她的死和李顯被冊立為太子的消息同時傳遍前朝,死了的人,肯定沒有新任太子引人注目,眾人嘆息幾句趙觀音運氣不好就罷了,大部分人都把目光放在李顯身上。 李顯痛哭了幾場,之后一切如常,待武皇后比以前更恭敬。 天后和太子相處和諧,文武百官們偷偷松口氣:這幾年皇室內(nèi)部太多風風雨雨,他們實在是怕了,再折騰下去,他們這些老骨頭承受不住?。?/br> 李顯搬遷至東宮,每天往返蓬萊宮和東宮請安問政,武皇后一派朝臣和東宮屬臣井水不犯河水,彼此相安無事。 朝堂暫時平穩(wěn)下來。 端午那天,裴英娘和李令月進宮陪李治吃黍粽。 各種餡料的粽子,球形的,錐形的,方形的,扎五彩絲線,琳瑯滿目擺了一大盤。 李治只能一樣吃一口,嘗嘗味道,吃多了他消化不了。 昭善剝開一只晶瑩雪白的黍粽,遞到李令月跟前,逗趣道:“公主猜猜這個是什么餡的?” 李令月怔了一怔。 仿佛就在不久之前,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黍粽,飲菖蒲酒,她和武皇后比賽,看誰吃一口就能猜中黍粽的餡料。 她記不清自己最后是輸了還是贏了,只記得當時很開心,內(nèi)殿一片歡聲笑語。 如今環(huán)顧一周,她的兄弟中,只剩下李顯和李旦還在長安。 薛崇胤躺在李治懷里咯咯笑個不停,胖乎乎的小手努力去夠李治的衣帶。李治呵呵輕笑,拿起食案上的符篆彩幡逗他玩。 李令月笑了笑,低頭吃黍粽。 李顯第一次帶韋沉香進宮赴宴,韋沉香裝扮得格外鄭重,花釵翟衣,滿身披掛,胸前一串波斯寶石項鏈,珠光閃耀,乳母抱著李裹兒,跪坐在她身后。 李治沒有問趙觀音的事。他曾想借趙觀音和李顯的聯(lián)姻拉近武皇后和宗室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沒有這個必要,趙觀音不適合當太子妃,更不適合擔任一國之母的重任。 當然,韋沉香更不適合。 帝后都不喜歡韋沉香,太子妃的位子暫時空著。李顯猶豫再三后,向武皇后請求追封趙觀音,武皇后笑瞇瞇應(yīng)了。 武皇后不僅答應(yīng)追封趙觀音,還和沒事人一樣嘆惋兒媳婦走得太突然了,李顯心中更為恐懼,喝酒的時候手腕微微打顫。 裴英娘心無旁騖,安心吃粽子。 李旦坐在她身旁,親手幫她剝粽子,修長的手指拆開青綠色的箬葉,這種箬葉長安少見,是從南方運到長安的,用箬葉包的粽子,米粒帶著一股獨特的清香。 她吃得太香甜,李治逗弄薛崇胤,偶爾扭頭看她幾眼,不知不覺跟著她吃完一整個蜜煎粽子,不敢再吃了,笑著道:“十七先歇一歇,看得我眼饞?!?/br> 近侍送上消食的熱茶。 裴英娘笑,接過茶盅,淺啜一口,茶水里泡了櫻桃,甜絲絲的,“不關(guān)我的事,是阿父自己饞了。” 李治搖頭失笑,慢慢喝完一盞茶,像是忽然想起什么,看著食案上的精美菜肴,側(cè)頭和武皇后說,“昨日工部侍郎奏本,關(guān)中大旱,百姓三餐無繼,吃光糧食,只能以野草、樹根為食,可是屬實?” 武皇后愣了一息,肅然點頭道,“不錯,我昨夜派女史出宮巡查,雖是端午佳節(jié),城外百姓家中卻冷鍋冷灶,老幼婦孺衣不蔽體,每天吃豆渣、糠餅果腹?!?/br> 她微微一笑,“陛下無須擔心,我已命戶部、工部尚書協(xié)理賑災(zāi)之事,等糧食運到長安,可解災(zāi)情。” 長安繁華昌盛,人口眾多,附近的糧食產(chǎn)量遠遠不夠城中百姓的需求,歷來都是從南方運送糧食至長安,供應(yīng)百官和公卿世家們的飲饌。一旦遇到天災(zāi),長安附近的老百姓便要挨餓。 裴英娘聽著李治和武皇后商議朝政,沒有插嘴。 京兆府周圍確實有災(zāi)情,她前些天剛剛聯(lián)合各大世家,捐出幾船糧食,開設(shè)粥鋪,救濟百姓。 李治眉心微擰,憂心忡忡,慨嘆道:“宮中山珍海味,宮外卻饑民遍野,連幼小孩童都吃不飽肚子,朕身為天子,不能為百姓解憂,實在愧矣?!?/br> 他自稱朕,說的話又嚴肅沉重,李顯、李旦、薛紹、韋沉香、裴英娘、李令月都放下筷子,紛紛離席,叩首道:“兒等慚愧。” 武皇后也輕斂衣裙,鄭重道:“陛下心憂天下,妾更當為表率?!?/br> 她命宮婢們撤走食案,解下頭上的珠翠簪環(huán),“傳令下去,宮中女眷,內(nèi)外命婦,不論品階高低,從今天起,不得衣十二破間色裙、戴鴉忽步搖首飾,勿忘圣人教訓,儉樸為宜?!?/br> 裴英娘、李令月附和。 韋沉香臉上漲得通紅,偷偷掩起袖子,蓋住腕上殷紅如血的寶石手串。 李治握住武皇后的手,和武皇后商量具體的賑災(zāi)事宜。 末了,他轉(zhuǎn)頭看著李旦,“洛陽糧倉遍布,存糧充足,我準備攜百官前去洛陽就食,緩解城中災(zāi)情。旦兒,你回去以后收拾行囊,先去洛陽行宮料理遷宮之事,不必鋪張浪費,只需打掃干凈宮室就好?!?/br> 李旦沉聲應(yīng)答,“是?!?/br> 李治又吩咐李顯。他是太子,得留下監(jiān)理朝政,東宮有完備的小朝廷體系,制度完善,李治和武皇后不在長安,李顯也能在屬臣們的輔佐下處理政務(wù)。 李顯不敢一口答應(yīng),先抬頭打量武皇后。 武皇后朝他點點頭。 他輕輕呼出一口氣,“兒遵旨?!?/br> 第176章 不知不覺間, 紅花落盡,石榴樹掛滿嬰兒拳頭大小的石榴果。碧池里蓮蓬亭亭玉立, 桃樹果實累累, 飽滿圓潤的毛桃, 成熟開裂了也只會泛出絲絲紅線,果皮青綠,果rou雪白。 吃過朝食, 裴英娘領(lǐng)著忍冬和半夏收拾行李。 這一次去洛陽, 不止李旦要走,她也隨行。阿祿、馮德這些人也都跟去,早前她派人去洛陽打點,轉(zhuǎn)移書坊、匠坊, 洛陽沒有東西市,商貿(mào)交易集中在南北市, 她的人已經(jīng)在南市、北市打下根基, 剛好能派上用場。 相王府的親兵將近有一大半護送他們?nèi)|都洛陽,只留下長史看家。 “阿兄,你是不是和阿父說了什么?”裴英娘用錦緞把兩雙并排放在一起的睡鞋包起來, 和其他零碎的笏囊、錦袋一起塞進一只黑漆小箱里,給自己斟了杯杏酪漿, 邊喝邊問李旦,“阿父為什么讓我也跟去?” 李旦前不久才說要帶她去洛陽看龍舟競渡,李治就借口災(zāi)荒打發(fā)李旦和她去洛陽,未免太巧了。 天氣炎熱, 南面的屏風撤走了,風從庭院吹進房里,荷花香氣撲鼻而來。 李旦倚在窗前看書,抬起頭,視線落在裴英娘手里的琉璃蓮花杯上,看她喝完大半盞冰水里湃過的冷飲,拋下書冊,伸手按住她,“別飲多了?!?/br> 前些時候她夜里總睡得不踏實,小腹疼得厲害,在他懷里翻來覆去半個時辰才睡著,好了沒幾天,又忘了忌諱。 半夏每天嚴防死守,盯著裴英娘不許她碰寒涼的吃食,聽到李旦的話,猛地竄到她身邊,板著臉,“娘子,冷飲傷身。” 裴英娘輕笑,放下琉璃杯,“好了好了,我不吃了?!?/br> 她真的是一時給忘了,天氣熱,看到冰涼的甜漿忍不住端起來就喝。 等她放下杯子,李旦這才回答她的話:“總歸要去的,我的傷還沒好,你和我一起去,路上照顧我?!?/br> 李治、武皇后和文武百官隨后不久也要去洛陽,李旦是提前去張羅收拾行宮的,裴英娘和他一起出發(fā),合情合理。 她想了想,反正過不久李治他們都要去洛陽,早走晚走確實沒什么分別。 “可我不想坐車?!彼炱鹄畹┑母觳玻瑢λQ劬?,“阿兄,我騎馬好不好?” 從長安到洛陽的道路雖然保養(yǎng)良好,終究崎嶇難走,一路顛過去,骨頭都要散架,她寧愿騎馬。 李旦暫時不能騎馬,奉御勒令他修養(yǎng)幾個月,去洛陽的路上,他只能乘車。 裴英娘怕他不高興——他在車里坐著,她在外邊縱馬飛馳,這情景,想想都替李旦委屈。 他嘴角輕輕一扯,揉揉她的腦袋,“隨你?!?/br> 她還小,因為嫁了他,不得不和他一起承受那么重的壓力,最近發(fā)生的事太多了,這次帶她走遠一點,讓她隨心所欲做她想做的事。 他喜歡看她笑。 裴英娘笑逐顏開,眼波四下里一掃,趁半夏和忍冬埋頭收拾東西,張開雙臂抱了抱李旦,“說好了,路上不許生氣。” 李旦拍拍她,“我什么時候生過你的氣,嗯?” 低下頭,揪著她親了好幾下,笑了笑,手指緩緩摩挲她的櫻唇。 簾外響起窸窸窣窣的腳步聲,馮德重重咳嗽了兩下。長史在外求見,有事情向李旦稟報。 李旦出去了。 裴英娘繼續(xù)收拾行囊包袱。遷宮不同于小住,很可能住個幾年不回來,她平時愛用的東西全都得打包帶過去,私庫里的部分藏寶也要換個地方。 ※ 快到啟程的日子了,裴英娘去蓬萊宮辭行。 含涼殿四角風輪轉(zhuǎn)動,涼爽宜人,李治看她一路走到內(nèi)殿,熱得滿頭細汗,拉她坐下吃西瓜。 這幾年,她的西瓜田慢慢擴大到萬畝之廣,西北方地廣人稀,常常跑個幾十里不見人煙村鎮(zhèn),不像土地肥沃的中原,寸土寸金,有土地河流的地方就有村落。剛好西北邊的土質(zhì)種不出糧食,栽種西瓜、倭瓜、葡萄之類的正合適,當?shù)匕傩占娂娦Х?,跟著種西瓜,賣給經(jīng)過的商隊,換取糧食布帛。 宮里的西瓜就是西瓜田那邊進貢的。 瓜瓤鮮紅脆甜,切成整齊的小塊,淋一層薄薄的蔗漿,這是時下流行的吃法。 裴英娘吃完一碗西瓜,和李治說了些家常事,要走時,取出幾柄灑金折扇,“阿父,您的字寫得好,幫英娘題幾個字吧?!?/br> 長安城的折扇供不應(yīng)求,工坊在趕制第三批,這回去洛陽,正好用折扇試試洛陽那邊的行情。她借身份之便,陸陸續(xù)續(xù)從幾位閣老、尚書、御史那里求來真跡,加上李治、李旦的,洛陽的貴婦人們再清高傲物,總不能不買圣人和朝中閣老的面子吧? 李治看到裴英娘拿出來的折扇,愛不釋手,他之前得了幾把,和今天看到的不一樣。 裴英娘嘆口氣,眼睜睜看著王壽永風卷殘云般搜刮走她帶來的折扇,小聲嘀咕,“偷雞不成蝕把米?!?/br> 李治手執(zhí)折扇,手腕一翻,敲她的腦殼,“連我都敢打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