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重生之賤受逆襲[穿書]、修仙帶著作弊器、地府小鬼差 完結(jié)+番外、嘴炮天師當(dāng)影帝[娛樂圈]、見鬼的姻緣、老妖怪就寵貧僧、刀生贏家[星際] 完結(jié)+番外、你怎么穿過來了! 完結(jié)+番外、主播混過仙界 完結(jié)+番外、[快穿]和黑化男主斗爭的日日夜夜
汪直聽他們寒暄來寒暄去,有點不耐煩,插口道:“你們初來乍到,先由我來說說現(xiàn)在的情況罷。” 唐泛:“正有此意,汪公請講。” 汪直說起來,自然要比丁容更詳盡一些。 先前唐泛他們聽丁容描述,還是有許多不甚了了的地方,被汪直一順,就都清晰了。 明朝自太祖立國以來,北邊就一直不太平,后來永樂天子不顧一干大臣的反對,將帝都直接遷往北京,除了他自己不適應(yīng)南方氣候之外,也有讓子孫后代親眼盯著北邊的威脅,親自守衛(wèi)國門的意思,但是土木之變后,京師三大營覆沒,惶惶大明更是被打怕了。 等瓦剌人式微,韃靼人又崛起了,同樣還是明朝北面巨大的威脅,舉朝上下沒有人相信明軍能夠打贏他們。 但王越說服了汪直,一同向皇帝請命,終于讓皇帝同意出兵,這一打就是兩年多。 他們兩個人離開京城來到這里經(jīng)營,從無到有,期間秣馬厲兵,日夜cao練,終于扭轉(zhuǎn)了局勢,將不可一世的韃靼人打到害怕了,從一年來上十幾二十回,跟進(jìn)自己家似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到現(xiàn)在一年他們也只敢來上幾回,這樣的戰(zhàn)績不能不說是驕人的。 不過這種情況,從去年年底開始就發(fā)生了改變。 一向直來直往,打完就跑,講究硬實力的韃靼人好像一夜之間學(xué)會了玩陰的,各種陰謀詭計層出不窮,又是派細(xì)作,又是誘敵深入,又是狡兔三窟,弄得明軍一愣一愣的。 不過戰(zhàn)場上還好說,有孫武孫臏這樣的用計老祖宗,明軍將領(lǐng)就算上了一兩回當(dāng),也總會學(xué)乖的,但是戰(zhàn)場下的事情就不好說了。 每回明軍有所動向,韃靼那邊總會提前得知,然后做好準(zhǔn)備,好幾次甚至繞過了明軍重點布置的區(qū)域,專門針對防守薄弱的地方下手,令人防不勝防。 有鑒于此,王越下令在大同府全境搜查,結(jié)果還真就揪出了幾撥細(xì)作,其中一撥,就是在唐泛他們來之前被發(fā)現(xiàn)的,對方偽裝成平陽府那邊致仕官員的家眷,守城門的士兵一個不察,還真就被他們忽悠過去,后來還是在大搜查的時候被查出來的。 然而即使如此,也沒有遏制住這股趨勢,整個大同府不可能全部封閉起來,百姓進(jìn)進(jìn)出出,難保其中就混雜細(xì)作,而且戰(zhàn)前議事,必定是要召集全軍將領(lǐng),就算這些人對作戰(zhàn)計劃守口如瓶,他們在吩咐下去的時候,若是哪個環(huán)節(jié)走漏了風(fēng)聲,被細(xì)作傳出去,韃靼人同樣還是能夠得到消息。 為此王越和汪直好幾次大規(guī)模的搜查,都沒能將這股源頭給徹底掐滅。 不過最頭疼的事情還不止于此。 從前兩個月開始到現(xiàn)在,韃靼人來了五次,皆被明軍擊退,但有三撥明軍均在追擊敵人的過程中失蹤,第三撥最后被找回了七個人,就像丁容先前說的那樣,那些最后能夠幸存回來的士兵十分害怕,紛紛說他們是誤入了鬼蜮作祟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為走得慢,落在隊伍后面,估計也回不來了。 聽到這里,或許有人要問,都說窮寇莫追,怎么明軍還屢屢上當(dāng)? 若是問這樣的話,那意味著這人不諳軍事。 雖然窮寇莫追,可還有一句話,叫乘勝追擊,作為富有軍事經(jīng)驗的將領(lǐng),王越自然是在對方倉皇逃跑,判斷可以追擊的情況下才會下令去追的。 發(fā)生這種情況,只能說完全不在計劃和意料之中。 戰(zhàn)事不利的零星消息還是接二連三傳到京城,這才給了政敵攻訐的機(jī)會。 原先的大同巡撫被替換回去,新任的大同巡撫郭鏜,比唐泛他們來早了半個月,就已經(jīng)因為跟王越和汪直意見不合而吵了幾回,估計他也沒少往京城那邊告黑狀,弄得王越他們現(xiàn)在的局面很被動。 王越聽說汪直與唐泛的關(guān)系還不錯,也知道他們跟萬安那一黨不和,就盼望他們早點過來,最起碼也要遏制住郭鏜的氣焰,免得皇帝對大同這邊的誤會越來越深,還以為王越和汪直怯戰(zhàn)不出呢。 不過大同這邊,士兵失蹤的事情終究瞞不住,很快就有不少流言蜚語,說韃靼人得了鬼神之助,學(xué)了呼風(fēng)喚雨,撒豆成兵的本事,能把活人一下子變沒了,對軍心造成很大的動搖,連汪直也覺得很邪,正好出云子上門,在查明對方的來歷并無可疑之后,就讓他過來作法驅(qū)邪。 于是就有了先前唐泛他們先前看到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 聽完汪直的話,唐泛就問:“郭巡撫現(xiàn)在人呢?” 汪直涼涼道:“他看不上出云子在這里作法,說這是旁門左道,不屑與我等為伍呢,拂袖而走了!” 出云子在一旁道:“道術(shù)一門博大精深,只要心存正氣,行善利人,自然是正道,郭巡撫的見解太過偏狹了!” 唐泛搖搖頭,對汪直道:“你就不怕他回頭上疏向陛下告狀,說你們正事不干么?” 汪直:“你莫忘了,陛下新近對道術(shù)也推崇得很,他若是這樣告狀,反倒幫了我們一把?!?/br> 唐泛無語了,敢情他們是想故意惡心郭鏜的。 王越笑嘆:“先前這郭鏜在這里,我們就變得束手束腳,他的奏疏一封封發(fā)往京城,也沒個幫我們說話的人,幸而陛下圣明,知道兼聽則明,二位一來,我這心里總算輕松一些了!” 他這些日子既要指揮戰(zhàn)事,又要嚴(yán)查敵方細(xì)作走漏消息,還要防備郭鏜時不時就告黑狀,內(nèi)外三重壓力,也真是身心俱疲。 雖然嘴上說著兩個人,但王越說話的重點對象主要還是隋州。 因為只有隋州這種錦衣衛(wèi)所稟報的事情,才可以直達(dá)天聽,而不需要經(jīng)過通政司與內(nèi)閣,也不會被中途扣押,這一點,唐泛縱然是御史,也是做不到的。 否則大家為何會對錦衣衛(wèi)又敬又怕呢,為的就是這份絕無僅有的特殊性。 面對對方的灼灼目光,隋州幾不可見地點了點頭:“一切所查,自會據(jù)實奏報。” 王越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臉上的笑容更熱情了一些。 正事告一段落,唐泛他們風(fēng)塵仆仆來到這里,王越汪直作為東道主,自然是要為其洗塵的,當(dāng)下便在總兵府?dāng)[了一桌,也沒去叫郭鏜,幾個人圍坐一席,龐齊他們另開一桌,上的是骨頭湯底的鮮鍋子,邊上是嫩嫩的小羊羔rou片和各種羊雜,以及豆腐菌菇等各色素菜。 大家都餓得狠了,各個甩開腮幫子吃,出云子也跟所有人一樣吃得不亦樂乎,見唐泛不時注意他,便解釋道:“貧道修的是正一道,而非全真道,不必戒葷腥的,我看唐御史對道家也頗有見地與慧根,要不要拜入貧道門下?” 末了他還補(bǔ)充一句:“正一道不妨礙娶妻生子的喲!” 唐大人那個汗呀,不由抽了抽嘴角:“……多謝道長好意,我事情繁雜,怕是沒法專心修煉。” 說完這句話,不知怎的視線就與對面的隋州對上。 對方似笑非笑,瞅得唐泛一陣莫名心虛,趕緊移開目光。 用完飯,才是說正事的時候,出云子知機(jī)地告退,龐齊等人也齊齊退下。 王越將隋州請到書房密談,汪直與唐泛則留在偏廳。 唐泛就問:“那出云子果真是龍虎山下來的?” 汪直:“我怎知道?” 唐泛:“……那你怎么還將他留下來,還聽了這么多話?” 汪直:“正是故意要將他留下來的,他聽得越多越好?!?/br> 唐泛恍然:“你早就懷疑他,所以故作試探?” 汪直起身,背著手在廳中踱步:“不確定,因為在他出現(xiàn)之前,韃靼人那邊已經(jīng)提前得知幾回了,不過此人的確有些可疑,與其放任他在外頭亂晃,還不如留在身邊,就近監(jiān)視!” 唐泛笑道:“沒想到汪公來大同短短兩年,竟也對疑兵之計運(yùn)用自如了,佩服佩服!” 汪直冷道:“那頂個球用!西廠還不一樣被人連鍋端了!我就知道尚銘那龜兒子一倒向萬通那邊,肯定是要借著萬通的勢力對我下手的!” 他看上去冷靜,其實心里對這件事還是在意得很,否則也不會提起尚銘兩個字就咬牙切齒。 不過想想也是正常的。 拋開西廠好壞不論,自己一手經(jīng)營起來的勢力,短短幾年就能與歷史悠久的東廠分庭抗禮,甚至還要壓過東廠幾分,結(jié)果轉(zhuǎn)眼間就被鏟除了。 換了誰,誰心里都會氣不順。 偏偏唐泛還火上澆油:“其實西廠沒了也好?!?/br> 他無視汪直射過來的眼刀,喝了口茶,這才慢慢道:“你別急,先聽我講完?!?/br> “西廠且不論,自東廠成立以來,但凡經(jīng)手那地方的,有幾個能得善終?若是有,你不妨數(shù)給我聽聽。遠(yuǎn)的不說,先說近的,你看懷恩也好,梁芳也罷,那些老狐貍一般的人物,誰曾沾手過東廠的事務(wù)?一個也沒有罷,正是因為他們深諳這其中的興衰變化,所以寧愿縮在宮里,也不肯去碰東廠這塊燙手山芋。” “你別看尚銘現(xiàn)在上躥下跳蹦得歡,又是執(zhí)掌東廠,又是與萬黨結(jié)盟,然而他與萬黨的關(guān)系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并不牢固,一旦出什么狀況,萬通他們頭一個要拋出去當(dāng)替罪羊的,必然是尚銘?!?/br> “我知道你一手建立西廠,舍不得它就此作罷,不過它的存在,如今對你有百害而無一利,沒就沒了,等到此間事了,你向陛下上奏時,不妨將西廠的事情也寫入奏疏中,陛下心軟,見你這樣說,肯定就會恩準(zhǔn)你回京了?!?/br> 這些道理,汪直未必不明白,可他就是過不下心里那道坎,放不下原本滔天的權(quán)勢,等這邊戰(zhàn)事一了,他能回到京城又有什么用? 到時候他還不是一個無權(quán)無勢的閹人,樹倒猴猻散,誰能瞧得起自己? “說得頭頭是道,別以為我不知道,你不也跟那幫文臣一樣,希望西廠倒閉么!”汪直哂笑。 “不錯,我早就不覺得西廠有存在的必要?!碧品旱挂矊嵳\,直接坦坦蕩蕩地承認(rèn)。 汪直瞪了他半天,發(fā)現(xiàn)對方根本不疼不癢,還朝著他笑,不由泄氣。 唐泛笑了笑:“你我相交數(shù)載,你也知道,我這話不是針對你。不單是西廠,就連東廠,錦衣衛(wèi),但凡了解他們成立初衷的人,都不會覺得它們是應(yīng)該存在的。試想秦漢唐宋,但凡盛世,何曾需要通過監(jiān)控百官動向來掌握人心?若說錦衣衛(wèi)還是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那東廠當(dāng)真就是半點好處也沒有了,我們這些文官,做夢都希望它能灰飛煙滅?!?/br> 汪直陰惻惻道:“唐潤青,你的膽子真是越來越大了,連太祖皇帝與永樂天子立下的規(guī)矩都敢非議?!” 唐泛無辜道:“我這是把汪公當(dāng)成自己人,才會說兩句掏心窩子的話,怎么是非議了?” 汪直沒搭理他。 唐泛繼續(xù)道:“所以西廠沒了的事情,你也不能全部怪在萬通尚銘那幫人身上,連我都不希望它存在,更何況是朝中其他官員呢?東廠因為成立時間太久,根深蒂固,所以大家動不了,但西廠根基尚淺,為了避免它以后變成像東廠一樣的龐然巨物,就算沒有尚銘,萬安,也會有其他人上疏請罷的?!?/br> 汪直聽得他一副樂見其成的語氣,不由勃然大怒。 他好不容易才勉強(qiáng)按捺下怒意,便冷笑連連:“所以現(xiàn)在不就如了你的意了?” 唐泛淡然一笑,假作沒聽見他陰陽怪氣的語氣:“這就回到之前我說的話了。古人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有時候看起來是好事,未必是好事,看起來是壞事,也未必真的就是壞事。你瞧,像懷恩,梁芳那樣久經(jīng)世故的人,都不會想去沾手東廠的,如今西廠沒了,對你而言未嘗不是好事。” “我知道,你一直追求建功立業(yè),男子漢大丈夫生于世長于斯,自當(dāng)如此,但你的身份,必然使得你要做到這一點,會比常人更加困難十倍或百倍不止。但你不同于懷恩,更與尚銘之輩不同,并沒有將眼光放在宮里或京城,反而是在千里之外的邊陲,這份雄心壯志,著實令人欽佩。容我妄自揣度一下,汪公心中仰慕的,可是三寶太監(jiān)?” 汪直告誡自己不要再搭理他的花言巧語,但聽到這里的時候,仍舊忍不住問:“你怎會知道?” 唐泛含笑道:“三寶太監(jiān)隨永樂天子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功勞,比所有靖難功臣都不遑多讓,若他不是宦官,只怕當(dāng)時就已經(jīng)封爵拜相了。然而即使是如此,他七下西洋,使得萬國來朝的功績也不可磨滅,此間事跡,令后人讀來心向往之,恨不能與他同生一世,以便瞻仰三寶太監(jiān)的風(fēng)采!” 聽了他的話,汪直微微一動,臉色有所轉(zhuǎn)變。 其實時人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并不那么好,大家普遍都認(rèn)為這七下西洋,造船遠(yuǎn)航,耗費(fèi)了大明國庫數(shù)不盡的錢財,只是天子好大喜功的產(chǎn)物,尤其是在海禁之后,這種觀點更是甚囂塵上。 然而唐泛的看法卻與時下許多人都不同。 他的話終于打動了對鄭和一生推崇備至的汪直。 汪直沉默半晌:“你說得不錯,我確實將三寶太監(jiān)視為平生唯一景仰的對象,只恨自己生得晚,未能如他一樣追隨永樂天子南征北戰(zhàn),如今這世道,連對韃靼開戰(zhàn)都要猶豫再三,便是打了勝仗,還會被小人攻訐一番,若永樂帝還在世,何至于此!” 說到最后,他頗有些恨恨的意味。 唐泛搖搖頭:“汪公偏激了,你若想效仿三寶太監(jiān),何須專注于戰(zhàn)功一途?七下西洋,同樣名垂史冊?!?/br> 汪直皺眉:“這分明是勞民傷財之舉,如何能效仿之?” 唐泛笑道:“勞民傷財是自然的,但也并非全無好處?!?/br> 雖然太祖皇帝嚴(yán)禁下海,但唐泛曾經(jīng)游歷到南方,親眼看見許多海民因為海禁而活不下去,不得不私自出逃,這個數(shù)目在官府的公文上逐年攀升,所以禁海令其實是名存實亡的,禁得了遵紀(jì)守法的良民,卻禁不了那些為了生計孤注一擲的“刁民”,到了近年來,沿海已經(jīng)有不少海商私下與番國往來貿(mào)易,甚至還有更過分的,直接勾結(jié)倭寇回來反過來搶掠沿海的百姓。 鄭和下西洋,因為出的是官船,不是民船,所以不算違背太祖的禁令,但實際上伴隨著鄭和的出航,民間的禁海令也隨之逐漸松弛,只是現(xiàn)在沒有人去捅破那一層窗紙罷了。 反倒是官方規(guī)模的出海,在鄭和之后根本就絕跡了,因為朝廷許多人固守成規(guī),認(rèn)為那只是勞民傷財之舉,根本就不覺得官方出海可以為朝廷或國家?guī)硎裁春锰帯?/br> 但唐泛親眼所見,海商自遠(yuǎn)方滿載而歸,船上俱是將大明貨物運(yùn)往鄰近番國售賣之后所得的財物,自然知道這種陳舊的觀點極端錯誤! 只因為朝廷禁海,這些海商往來都屬于違法走私,官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征收商稅,反倒使得這些錢每年白白地流失掉,朝廷見天喊著沒錢賑災(zāi),卻放著這樣合法而又不擾民的征稅手段于不顧,實在是令唐泛扼腕不已。 聽罷唐泛的解釋,汪直恍然大悟:“你想攛掇我去想圣上建言開海禁,然后出海?你也知道現(xiàn)在不是永樂年間了,再說現(xiàn)在也沒有造船廠,那幾艘寶船全是永樂年間的舊船,別說已經(jīng)出不了海,就算可以,那些人一聽到下西洋就想到勞民傷財,估計又要將罪名扣在我頭上,若只是讓民船出海,又有違祖宗成法,那些人更要跳腳,你這是要幫我還是要害我?” 唐泛微微一笑:“官船只是一個名義,兩全其美的辦法不是沒有,我只是想告訴你,不必只把眼光放在一處,你想要立不世功業(yè),就要有開闊的眼光?!?/br> 汪直狐疑:“你有什么辦法?” 唐泛道:“先前我說向海商征收商稅,能令國庫增加收入,這點你并不反對罷?” 汪直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