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舉_分節(jié)閱讀_107
眾生默默無言,終于清楚地明白了他這文章的好處。 一名學生大膽地站起來問道:“博士講的兩篇文章都是佳作,只是學生才疏學淺,竟不知哪篇更好些?” 林監(jiān)丞沉吟了許久,說道:“一篇正大,一篇高古,各有各的好處。若以時風論,還是費宏的更好些,崔燮這篇古文氣概勝過了今文規(guī)格,比偶句不夠曲折舒婉,略少音韻之趣。” 他對著崔燮說:“你也別只學古文,時文終究是今人之文?;仡^看看寫的好的曲子,話本,那些曲辭柔曼舒長,屬對工巧,看多了與你文中寫比偶句差有助益?!?/br> 崔燮規(guī)規(guī)矩矩地起身應了。林監(jiān)丞也不再講別人的文章,放他們下課回了學齋。 幾位齋長和同學還想夸他幾句,卻不想他下了學就跑,左閃右閃幾步繞過他們,連盛粽子的簍都不要了,沒幾步就徑直跑出了國子監(jiān)大門。 晚上回到家里,那種尷尬羞恥的感覺久久沒有消除。他都沒心思復習了,打開筆記本就想起被老師叫上堂講解自己的優(yōu)秀作文的驚悚。 他索性收拾干凈桌子,在上面鋪開一張大紙,關起屋門,研了滿滿一池墨汁,開始畫等身大小的小喬海報。 南貨店再過兩天就能清貨了,到時候計掌柜和崔源他們也能進京,叫他們裝修那兩天先在門口掛兩個等身大海報,叫讀者知道他們還是有新畫兒的,不是跟風的假店,勾起讀者購買欲后就能開售新書了! 作者有話要說: 本章講的文章題目是先進于禮樂一章,全為個人理解,有錯勿怪 【原題】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br> 先進后進,猶言前輩后輩。野人,謂郊外之民。君子,謂賢士大夫也。程子曰:“先進于禮樂,文質得宜,今反謂之質樸,而以為野人。后進之于禮樂,文過其質,今反謂之彬彬,而以為君子。蓋周末文勝,故時人之言如此,不自知其過于文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薄坑弥?,謂用禮樂??鬃蛹仁鰰r人之言,又自言其如此,蓋欲損過以就中也。 【原文現(xiàn)代文翻譯:】 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當了官然后再學習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br> 【章句】 章句中“先進后進,猶言前輩后輩?!敝虚g的前輩指的是周文王、武王、周公三代,后輩指的是東周末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 朱子語類里說:圣人窮而在下,所用禮樂,固是從周之前輩。若圣人達而在上,所用禮樂,須更有損益,不止從周之前輩。若答顏子為邦之問,則告以四代之禮樂。 如孔子所言:‘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衷疲骸Y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此皆欲損過就中之意。 章句的解釋和現(xiàn)代人翻譯不一樣,大體是說孔子覺得春秋戰(zhàn)國的禮樂過于繁瑣,【文】也就是禮節(jié),勝于【質】也就是君子的本性。所以他寧愿學習使用被當世之人認為粗疏的古禮,以矯正當時禮儀過于繁瑣,拘束人性的弊端。 以下兩篇文章都是按章句的解釋來寫,與現(xiàn)代人的翻譯無關。 【文中費宏寫的其實是張居正的程文,也就是會試后出的,指導未來三年文章風向的范文】 破題: 圣人于禮樂,述時人之所尚,表己之所從。 承題: 蓋文弊則宜救之以質也,圣人論禮樂而獨從先進也,有以哉。 起講: 想其意蓋謂:禮樂貴在得中,而君子務乎實勝。 破題就是概括章句的原意,承題寫出周末【春秋戰(zhàn)國】時,繁文縟節(jié)過多,風氣浮華,應當強調實質以矯正這個問題。圣人自稱愿學習前輩禮樂,就是為了引導世風回歸質樸實際。 起講從孔子言行發(fā)出自己的議論:君子需要務實。 后面部分太長,文中也沒寫原文,只寫了大意,這里就不寫了。 【崔燮寫的那篇是歸有光文章】 【破題】 圣人述時人尚文之敝,而示以用中之極。 【承題】 夫天下之勢趨于文而不可挽也,夫子先進之示,得非示之以用中之極乎? 【原題】 何則?道散于天下,而禮樂其顯者也。 【起講】 道之不明而俗之淪胥者久矣。 【一二比】 中間有兩句: 其謂之先進者,則文武成康之使也 其謂之后進者,則黍離以降之后也 “尚文之敝”是指春秋戰(zhàn)國崇尚繁瑣禮節(jié),執(zhí)政者行為僵化,形式大于內容。 “用中之極”上一章文中解釋過,出自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百度來的譯文】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采納適中的用于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這篇的前兩股點明了先進后進的時間: 先進指文武成康,也就是文王、武王、周成王【周公輔政】,周康王【成王之子】,西周早期時代; 后進指【黍離以降之后】,也就是東周或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