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孰料今夜,意識卻莫名陷入了黑暗的漩渦之中,仿佛凝重而滯澀的深水鋪天蓋地而來,他在窒息般的痛苦中緩緩上游,直到終于探出頭,漂浮在一片虛空中。 意識稍霽,他俯身下瞰,這才發(fā)覺自己身處宮闈之內(nèi)。 眼前房舍奢華絢麗,屋頂皆以金頂?shù)耧?,在飛起的檐角裝點上盤旋的蛟龍塑像,正是梁國皇宮的建筑風(fēng)格無疑。 “我為何會夢回到這里?” 若是記憶無錯,他唯一一次來到大梁宮殿,尚是十三年前,隨父列席梁國國君花甲壽誕。 自百余年前梁國成為大陸霸主,周邊小國無不俯首稱臣,母國齊國也未例外。梁帝為慶祝壽誕,廣設(shè)天下大宴,舉國歡慶整整七日不論,更是向周邊國家的帝君名臣發(fā)去了請?zhí)?/br> 齊國國君欣然允諾,一雙帝后便領(lǐng)著太子,令平昌公段致遠(yuǎn)隨行護(hù)衛(wèi),隨著使者的車騎遠(yuǎn)赴大梁國都朗京城。 平昌公久經(jīng)沙場,自然希望自己的獨子能隨國君見些世面,故而他也有幸參與到這場規(guī)??涨暗膰绠?dāng)中,走出齊國的漫天黃沙,步入盛世的水月繁華。 是了,他便是平昌公之子段云泱,所謂段四,不過是平日掩人耳目的諢名。 因著齊帝對公爺極為信賴愛重,便也給小小年紀(jì)他也封了個驚羽侯之位,是以齊國眾人皆以“小侯爺”稱之。 那時他年方十二,正是總角之宴、頑劣不堪的年紀(jì),梁國宮宴規(guī)矩繁縟,又哪里受得住這么多條條框框的約束,在會場呆了不到一個時辰便吵嚷著要離開。 恰好平昌公也看不慣梁國堪稱過度的斯文做派,細(xì)細(xì)叮囑一番,便也準(zhǔn)了他外出散心。 從小跟著父帥勤習(xí)武藝,他比同齡孩童生得更為高挑健壯,爬墻上樹稱得上是一把好手。 于是輕而易舉地避過宮中耳目,一路暢通無阻地穿行在亭臺樓閣中,直到被一段石墻攔住了去路。 這堵墻的高度很是微妙,他或許能借助一旁的碎石勉強登上去,而是否能順利著地則變成了未知數(shù)。 但墻那邊的月色這樣好,間或還有潺潺的水聲與蟲鳴聲傳來,這一切對于年幼的他可謂致命的誘惑,遲疑也不過是剎那的功夫,很快搬來幾塊石頭壘起,手腳并用地爬上墻頂。 終于看見了墻頭的那一邊,他卻瞬間傻了眼。 原來另一端不僅沒有墊腳的石塊,而且也許由于有流水經(jīng)過,地勢比來處低矮不止一星半點。 他與相距自己丈余的地面對峙了半晌,終是敗下陣來,忍不住重重地哼了一聲。 這聲響似乎驚擾到了不遠(yuǎn)處的什么人,只見月光下一團淡白色的影子微微一震,撐起身來:“有……有人在那邊嗎?” 這句話聲音稚嫩無比,聽起來應(yīng)是同齡之人,段云泱沒來由地覺得他的嗓音如缶擊石、如玉叩冰,清亮軟糯很是好聽,便也生了意趣,興沖沖地喊道: “是!那邊的兄臺,能不能過來助我一臂之力?” 他少不更事,見父帥平日里與眾將士稱兄道弟,自己覺得很有意思,便依樣畫葫蘆地學(xué)了來。 那少年莫名其妙便被冠上了“兄臺”的名稱,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走近一瞧,只見一人貍貓似的匍匐在墻頂,模樣極為滑稽,不由雙眼微彎,“噗嗤”一聲笑了出來。 淺淡的月光流瀉到少年白皙的面龐上,顯得那臉頰一半遮煙,一半埋霧,肌膚如冰玉般透出溫潤晶瑩的光澤,恍惚間似乎吹彈可破。 他的雙眉生得十分濃密,眉形卻極精致,斜斜掃入鬢中,將英氣中揉入了些隨性與輕盈。 其下一雙墨黑眼眸大而明媚,隨著笑容勾勒出月牙般的形狀,瞳仁處濕漉漉地閃著光,似是天幕中的星辰盡數(shù)落入了他的眼底。 鼻梁高挺如瓊柱,偏生那唇瓣又極為嫩紅柔軟,上唇中央一點唇珠錦上添花,恍惚間教人想起因風(fēng)飛過的薔薇。 而他一襲月白錦袍加身,清風(fēng)徐來,掀起那寬襟大袖,翩翩然便欲乘風(fēng)飛去。 段云泱癡癡凝望著,險些從墻頭上跌下來,囁嚅了半晌才結(jié)結(jié)巴巴地開口:“你、你是神仙嗎?” “我哪是神仙呀,神仙都是飛在天上的,若非得在你我中挑上一個,我倒覺得你更像呢。” 少年輕掩檀口,明媚的眸子含著笑意望向段云泱,由衷地說道。 他從小長養(yǎng)在大宅府邸當(dāng)中,所見所聞極為有限,見到段云泱這般長相的人,自然會心生驚訝。 齊國雖然仍由中原人掌權(quán),但因為位置偏近西北,異族移民也不在少數(shù)。 段云泱的母親便是胡人與中原人之后,故而他自己也帶著些異族血統(tǒng),外貌更是與梁人有所不同。 除了尤為高挺的眉骨和鼻梁,深邃眼窩中的瞳孔亦是色澤淺淡,如靈狐般聰敏邪氣地閃著光。 他嘴唇削薄,而唇角天生上揚,面無表情時也噙著三分笑意,乍望去似戲謔又似多情。即便年紀(jì)幼小,面目尚未展開,也早已透出了俊朗不凡的氣度來。 少年這句話名為接梗,實則哂笑他困在墻上進(jìn)退兩難,段云泱老臉一紅,倒也不甚害臊,沖著身體左側(cè)努了努嘴,道: “本神仙可不想再待在墻上啦,呶,你看那邊不是有顆樹么?我先爬到上面,這樣能離地近些,隨后你再接應(yīng)我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