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我當皇帝 第826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我讓前任高攀不起
有鑒于此,在王徵向自己獻上《奇器圖說》那一天,張順就思索著解決之道。 好在前世比現在多發(fā)展了三百多年,有很多經驗都是現成的,比如洋務運動。 前世上學之時,張順的歷史老師曾經援引了很多史實資料向他們講述過有關洋務運動的措施,張順倒記了個七七八八。 其中,他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欲想學其術,必先通其言。言語一通,便能主動汲取其民族科技、文化、制度等一切有益的建設成就?!?/br> 而后來中國的發(fā)展也果然如他這個歷史老師所言,全民學外語的結果,直接導致了西方社會幾乎對中國的精英單向透明。 以至于對方一旦有任何變化,這邊都能了如指掌。 如今張順需要做的就是,把前世成功的經驗復制到這一世過來,以保證中國參與到大海航時代,然后率先開啟工業(yè)化的進程。 第507章 夾板戰(zhàn)船 “軍船應該分為戰(zhàn)船和輔助船只?!睆堩樢贿叿促Y料,一邊自言自語的書寫道。 “其中戰(zhàn)船又應該分為火炮戰(zhàn)船、跳幫戰(zhàn)船、探船、火船等。” “輔助船只應該包括運兵船、運糧船、運送物資船、輜重船和醫(yī)療船等?!?/br> “在這其中,火炮戰(zhàn)船應當成為海軍的主力。而這些戰(zhàn)船又當有近海、遠洋之別!” “現在,我需要建立一支近海水師,那么主力戰(zhàn)船應當具備機動靈活、吃水較淺、能夠應對復雜形勢的能力,又應當有強大的火力,必要情況下能夠對陸支援,協助水師陸戰(zhàn)隊登陸?!?/br> “對了,這么說的話,還應當設計一款,甚至幾款登陸船……” 原來自湯若望走了以后,張順自度自己來自后世,掌握了“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心中不服輸,就開始自顧自的捋一捋自己的思路。 嗐,你還別說,經過他這么一捋,還真發(fā)現了自己的真實需求。 其實現在的義軍根本不需要什么“卡拉維爾帆船”、“克拉克帆船”,只需要在原有明軍船只基礎上選用、改進,能夠壓制后金水師就成。 而根據張順這幾日所翻看的資料,發(fā)現這時代造船業(yè)發(fā)達,船只種類極多。 其中林林總總,不下數百余種。 而威力最大者,當屬明軍裝備最新型“夾板戰(zhàn)船”。 這種所謂的“夾板戰(zhàn)船”,與明軍傳統福船、廣船船型的戰(zhàn)船不同。 它不但設有“夾板”,更是船舷兩側開有“銃孔”,以供紅夷大炮射擊。 “夾板?莫非是甲板?”張順見狀不由一愣。 他并不了解這個時代的中式船只的特點,并沒有這種設計雙層甲板的先例。 故而在引進這項技術以后,擁有該特征的戰(zhàn)船被稱之為“甲板戰(zhàn)船”。 然而,就在張順不甚在意之時,等他翻開下一頁,一看到船只的圖形,不由大吃一驚:“風帆戰(zhàn)列艦?” 原來這“甲板戰(zhàn)船”雖然有很多中式船只特征,但是其外形已經和張順前世各種大航海游戲中的風帆戰(zhàn)列艦及其相似。 等到張順再仔細閱讀相關文字,這才發(fā)現這船確實不是所謂的“風帆戰(zhàn)列艦”。 其帆還是采用的中式硬帆,其船只結構雖然吸取了西洋龍骨、船肋結構,但是仍然保留了水密艙設計。 而且為了加強船只的防護能力,甚至在船舷兩側還設有鐵板。 原其樣式共分為大小兩種,皆設有雙層“夾板”,每艘可裝載大炮三五十門不等。 其中大號“夾板”戰(zhàn)船,下層設“銃孔”三十處,安置紅夷大炮兩千三四百斤者八門,其他“銃孔”安放千斤或五百斤火炮。 “至上層戰(zhàn)坪如用百子狼機等炮”三十門左右,“大約一舩要兵百余名,大小銃共五六十門”。 小號“夾板”戰(zhàn)船,下層則設“銃孔”二十處,設紅夷大炮六門,千斤炮和五百斤炮二十二門,上曾“夾板”設弗朗機、百子銃三十門不等。 除了這種典型的炮船之外,還有一種單“夾板”戰(zhàn)船,能載弗朗機等炮十余門,火力不亞于明軍傳統大型福船戰(zhàn)艦。 “嘖嘖,原來明軍在這里藏一手!”張順看到這里,不由嘖嘖稱奇道。 原來張順所見天津水師實力本就不夠強勁,然而在“登萊之亂”中,又為耿仲明所誘,損失了許多大型戰(zhàn)船。 彼時朝廷頻繁用兵,無力撥付銀兩造船,故而只能拿一些老舊船只充數。 然而彼時在大明的江浙、福建一帶已經大量裝備了以中式船只技術為基礎,改造出來的“夾板戰(zhàn)船”。 若非明朝中樞保存了大量資料,張順還在苦苦追尋他那心目中的“西洋戰(zhàn)艦”。 更讓張順驚訝的是,就在崇禎二年至崇禎六年之間,明廷為了冊封琉球國王,還在福建地區(qū)耗時兩三年功夫建造了一艘五千料巨舶封舟。 為了建造這一艘封舟,朝廷不但設專人督造,更是從關中地區(qū)選取百年木料運往福建。 造成的這一艘封舟,長二十一丈,寬六丈,深五丈,上列五桅。 如果換算成后世數據,這是一艘長達六十七米,寬十九米的大船。 當然,這種船如果和后世動輒幾十萬噸的貨船比起來,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但是,如果從木制船只角度來說,這艘船的長度幾乎達到了木制船只的極限。 如果與同時代船只比較,唯有英國在這兩年剛剛建成的風帆戰(zhàn)列艦“海上君王號”可用比擬。 而“海上君王號”,卻只有51米長,14.7米寬,23.17米深。 它除了深度高于這一艘封舟以外,在長寬方面,皆小了一圈。 在這個時代,民用、軍用船只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如果能拿到這一艘封舟,張順有信心將其改裝為一艘可怕的海上巨獸。 想到此處,張順不由開口問道:“崇禎六年,曾在福建建成封舟一艘,不知這封舟如今在何處?” “這……”張周田朱四女聞言一愣,不由連忙應道,“此事尚需查詢往來疏犢。但是,以我等預料,理當是停泊在福建港口?!?/br> “能……能不能搞過來?”張順不由開口追問道。 “難!”四女異口同聲的回答道,“不過,左右不費什么事兒,殿下可讓陛下下旨,看看能否調到大沽口?!?/br> “好,這個好!”張順聞言不由大喜,連忙下令道。 “你們快快幫我擬旨,就說……就說陛下登基在即,要檢閱三軍,調大船封舟一艘北上,以壯聲勢,不得有誤!” “對了,順便幫本王擬兩道命令。一個是調查一下這個張子舟何在,著他與杜三策來見我;一個是調趙鯉子入京,我準備任命他擔任天津總兵趙良棟的副手,天津水師提督!” “這……這杜三策如今正任大理寺卿,只是這個張子舟是誰?”眾女聞言一愣,不由好奇道。 原來這個張子舟不是別人,正是當年杜三策向崇禎請求派遣的同知,專門督造封舟的專員。 此人既然有如此經歷,想必也是一個熟悉造船的人才。 張順打算找到此人,考察一下他的學識。 一則準備委任他在天津建立一處造船廠,督造軍艦,二則也想用制造封舟的技術,設計制造海上大型戰(zhàn)艦。 至于趙鯉子,本來他不是張順水師提督的首選。 奈何如今的“河神”黃守才滯留南陽,在蕭擒虎麾下和湖廣巡撫熊文燦鏖戰(zhàn),一時間不能北上。 他便只能退而求其次,選用趙鯉子學習水戰(zhàn)。 雖然說這趙鯉子如今并不同水戰(zhàn),不過他在黃河岸邊長大,想必對水也不會陌生。 再加上他正是張順的心腹趙魚頭的親孫子,對其委以重任,也是理所應當。 第508章 封舟與戰(zhàn)艦 “你就是張子舟?現居何職?”張順看著眼前的中年人,不由開口問道。 “是,下官正是張子舟,現任工部營繕司主事!”那張子舟戰(zhàn)戰(zhàn)兢兢回答道。 “哦?”張順上下打量了張子舟一下,不由心道:也不知這大明人才不計其數,還是用人不當。 有如此督造經驗之人,竟然放在營繕司擔任一個小小的主事,可謂是浪費之極。 想到此處,他不由笑道:“本王聽聞前幾年你曾督造過一艘五千料大型封舟,不知有諸?” “有!”張子舟聞言精神一振,不由連忙開口道,“這封舟長二十一丈,寬六丈,深五丈,上設五桅,漂洋過海,如履平地……” 一說起當年督造封舟之事,那張子舟頓時滔滔不絕,想必他對此事也頗為得意。 “愿聞封舟如何!”張順才懶得聽他吹噓,直接進入正題道。 “夫封舟者,出使琉球,冊封其國王之船也!”張子舟聞言不再啰嗦,直截了當回答道。 “然而,自福建至琉球海域風高浪急,變幻無常,故而若想橫渡大洋,必造大船、海船,方可無虞?!?/br> “封舟之制,長十七丈,闊三丈有奇,曰艨曰舵曰桅,采自關中。非數百年之木不能用,非數萬人不能運。聞往時船完成或二年或三年,木植工價不下五千兩。” “為壯國威,這封舟第一不能沉,第二不能小,第三遇大浪而不能翻,船速宜快,船身宜穩(wěn),然后再奢求其他。” “哦?”張順聽到這里,頓時明白了這是封舟建造的要求。 明廷冊封琉球國王,提現宗主國地位,那事情就得辦點漂漂亮亮,不能使人小覷了。 首先,船要堅固,唯有堅固的船只,才能經得起大風大浪。 其次,船要有橫向穩(wěn)定性,以免被大風吹翻。 最后,船要平穩(wěn),不然船上的船員上吐下瀉,精神萎靡,就會有失天朝上國風范。 而若想完成以上要求,首先第一點就是船要大,同時期歐洲遠洋帆船其實也是類似要求。 故而張順聽到這里,不由精神一振,連忙開口又問道:“既然如此,這封舟當如何設計,又如何建造?” “往日之制,封舟長約十五丈,寬近三丈,深一丈四尺,皆福船之制?!睆堊又勐勓孕Φ馈?/br> “數年前,微臣所督封舟則不然。長二十一丈,寬六丈,入水五丈,船體借用遠西之制。” “故而其制雖然相似,然大小卻截然不同?!?/br> “該舟與尋常迥異,由下往上共分五層。最底層壓以石頭貨物,謂之壓艙。” “中間三層是為‘官艙’,用來供使團吃住之用。其中船艄則為舵工艙房,與其緊鄰的乃是‘司針密室’。” “上層夾板,設有軍械、火炮及涼棚。其尾設有黃屋二層,下置皇帝冊封敕詔,上供海神天妃。” “上下各層之間,需要‘上下以梯’。” “原制,封舟低矮,各層之間需要‘俛僂深入’,多有不便?!?/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