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頁
書迷正在閱讀:夫郎是個磨人的小妖精[種田](穿越)、某個鄭可心、全星際都在吸反派家的貓(穿越)、可能是本假銀魂、臥底Alpha大佬被標記了、元嬰大佬在星際、雄蟲不是omega、惡毒師尊總愛作死、重生七零年代后,我被村霸叼走了、與劍修老祖結(jié)契后
他低頭蹭在心尖玉食的耳邊,聲調(diào)情念低沉“我把差事辦完了,待會回去,是不是……” 楊聞拓雅音正言笑道:“差事辦完了,明日一早出發(fā)回京城?!?/br> 遲肆心尖一震。 這么快? 明日一早出發(fā)?現(xiàn)在都這么晚了…… 他活絡(luò)的頭腦又突然靈機一動:“布陣要消耗大量精力,我剛對付了龍王爺,現(xiàn)在又要布陣,差事辦完之后,需要好好休息幾天?!?/br> “而且別處還不行,需要靠近靈氣充足的地方。所以只能在臨湘休息夠了才能動身?!?/br> 楊聞拓劍眉微蹙,擔憂看向他:“老四,你沒事吧?” “沒事,”遲肆笑意張揚,“就是耗費了靈力,休息幾天就好。不會有任何影響?!?/br> 他編出這個借口,無非是想騙取一個恣意吃喝的機會。 若是讓阿季生了完全多余的擔憂,那就得不償失。 楊聞拓抿了抿嘴,關(guān)懷情切:“以后若非必要,你別用法術(shù)了。” 遲肆很快布置好法陣,回到縣衙,剛好一更天。 衙門內(nèi)還亮著燈,善后收尾的事務(wù)應(yīng)是還沒處理完。 臨湘出了個妖怪龍王爺,這件事是否朝百姓說明,如何說明,一眾官員仍未有定論。 但此事和遲肆無關(guān)。別說他是京官,不好隨意插手地方官員的做法。 他不管人間事。 *** 第二日遲肆起床之時,又已是日上三竿。出了臥房去到外院,侍女們正在給這幾個京城權(quán)貴擺宴。 他們差事已辦完,遲肆卻因為要補氣,得休息幾天再回京。 他也不讓楊聞拓出門,楊輝羽和謝觀河也只能待在臨湘城內(nèi),不敢遠離臨淵王。 四人正吃著飯,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趙挽青不知從何處得知他們的住所,此時找來了。 楊問拓問:“姑娘吃過晚飯沒?是否要人再添一副碗筷?” 趙挽青搖頭:“多謝大人好意。小女子此番前來,是為一個不情之請?!?/br> “姑娘請說?!?/br> “聽聞幾位大人從京城而來,即刻就要返京??煞瘛瓕⑽乙惨徊??” 遲肆微怔:“你要去京城?” 趙挽青梨花春帶雨,朝幾位大人哭訴心中所求。 她是家中獨女,如今父母雙亡,再無別的兄弟姐妹。 本欲探訪的那位親戚,此前她從未見過。父母已不在,她也不想獨自去往一個陌生叔伯的家中。 如今的她,可說是天大地大,孑然一身無所依傍。 她無依無靠,已不想再返回空無一人的家中,又聽聞救他出來的人是京中高官,于是想跟著他們一同離去。 “小女子雖不才,卻也讀過一些詩書,能識文斷字,也會洗衣做飯。若是大人們不嫌棄,可否收留我到府上,做一個侍女。” 趙挽青容貌嬌美,能被選中敬獻龍王爺,確是個難得一見的美人。 她雙目含淚,楚楚可憐地提出想去府中做個侍女,求一安穩(wěn)住所,四個高官卻無一人回應(yīng)。 廳中驟然安靜,只有梨花帶雨的泫然低泣。 過了幾息,趙挽青又繼續(xù):“若是大人們不愿收留,小女子也想去京城看看,在城中謀一生計。” 京城富貴繁華,是許多百姓的向往之處。 她反正孤苦伶仃,不如去京中闖蕩。 “只是此處距京城有千里之遙,若是小女子一人獨行……” 一個美貌女子孤身一人,又不會武藝,上京途中不知得遇上多少個分水幫分山幫,她到不了京城。 謝觀河看了楊聞拓一眼。 若是以前,這事他必然一口應(yīng)下。別說順路,就是專程護送一個弱女子去千里之外,行俠仗義的江湖俠士們也義不容辭。 但此時他已入廟堂,能不能順路捎上一個人,還得看臨淵王的意思。 楊聞拓思忖片刻,點了點頭。 此事就這么定下,他們帶上這位姑娘回京。 至于回京之后的安排,遲肆不怎么在意,以老謝的為人,即便不會收她當侍女,也會幫她尋一個安穩(wěn)之所。 幾人休息了兩日,第三日一早出發(fā)回程。 趙青挽雖是個嬌弱女子,也有自己的傲骨。 旅途勞頓起早貪黑,未喊過半聲苦累。 她從未騎過馬,四個大男人也沒一個憐香惜玉,沒想過要雇一輛馬車或是帶她同騎。 也只在最初,謝觀河指導她如何騎馬,她硬是咬著牙,跟上了幾個武林高手的速度。 有這份吃苦耐勞的韌性,帶她同行,比帶遲肆這個累贅省心。 遲肆一路上只會靠在楊聞拓背后睡覺。 他們原本帶了四匹千金快馬,此時也不用再另找一匹。 一日下午行至某處,遲肆睡醒了,一時無聊突然起了一個疑問。 “這姑娘長得挺漂亮,若是當暗探,能套出不少秘密?!?/br> 楊聞拓聽出了對方旁敲側(cè)擊的言外之意,輕聲一笑:“暗探又不是人人都能當?!?/br> “我當時想招攬的,是柳煙煙?!?/br> 遲肆的確想問,去年在摧雷山莊,那兩個萍水相逢的姑娘,是如何同楊聞拓走到一路的。 “不是文嫻?”他好奇問道。 隱逸閣中多江湖人,楊聞拓招攬文嫻他不覺奇怪,但柳煙煙只是尋常庶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