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養(yǎng)王妹 第103節(jié)
不提銀兩添箱,便是那些隨著女兒家一同嫁過去的家私細軟等陪嫁,什么纏枝床,廣榻,琴桌圍屏立柜,都是要早早一點點備齊。 如今厚嫁之風盛行,門閥間便是打腫臉充胖子,也不能將家中女兒的嫁妝添置的寒酸了去。 否則遭嘲笑的便是整個氏族了。 常令婉曾經(jīng)滿府寵愛于一身,便是由老太太做主通了庫房給她存著嫁妝。 等上了十四五歲,再叫她自己整理接手自己的嫁妝。 李氏對膝下唯一的女兒自是極為舍得,更覺得以往虧欠瓏月太多,許多自小就該攢起來的家私如今倒一時半會兒備不齊,只能從旁的上面多貼上幾分。 常府是要出親王妃的,便是時間再倉促也不能出差錯。 李氏李鸞,以及常府的女眷們幾乎都來搭把手,置辦起瓏月的嫁妝。 瓏月早起跑來在屋子里繞了一圈,二房夫人將小姑娘往門外趕,哄笑說:“給六姑娘商量添置嫁妝呢,保準給以后的燕王妃一份厚厚的嫁妝?!?/br> 商量嫁妝,總不好叫當事人在一旁杵著。 可偏偏瓏月渾然不覺害羞不自在,她像是一只有無限精力的小獸,幾人也沒攔住她,她繞過層層阻攔跑去李氏身邊來,還偏偏要與她湊一處擠著坐下。 瓏月笑瞇瞇的露出貝齒,一雙黑黝黝的眸子去瞧李氏手中的嫁妝單子,“既是給我的,有什么是我不能知曉的?” 李氏見到如此可愛的小女兒怎么也不舍得將人趕走,見狀索性便直接問她:“如今時間倉促,那些大件家私怕是不好趕工,年關(guān)更是不好尋得手藝好的師傅。阿娘便給菡萏多添置些綾羅首飾壓箱底如何?日后那些阿娘再慢慢給菡萏補齊。” 瓏月自小到大未曾缺過這些,她甚至不懂好好的綾羅綢緞為何要壓箱底,不過李氏如何說,她便也懵懂點頭。 瓏月清楚,母親總不會在這等事情上哄騙自己的。 “如何都好?!杯囋乱姷綕M屋子的婢女整理家私,忽的道:“我其實有嫁妝呢?!?/br> 瓏月眼中帶著笑,她告訴李氏:“長汲告訴我的,我的嫁妝足足添置了六間庫房,不過都留在朔州了,他說如今時間太倉促是來不了了?!?/br> 說完,瓏月無所謂揮手道,“不過左右日后都是我用,府上什么日后還不都是我的?!?/br> 瓏月說的毫無顧忌,沒注意到身旁的母親怔忪許久。 李氏心下微微一嘆,忽的有幾分羞赧起來,意識到許是自己想的太多太亂了去。 若是燕王早早對自己女兒起了心思,怎么會準備什么嫁妝?還準備了許多? 只怕最初真是當meimei養(yǎng)的...... 李氏回過神來,聽聞瓏月要往大相國寺。 “璋華郡主為何要去大相國寺?” 瓏月抿唇,“皇太后才入陵,我與她本也想著要去祭拜的......” 瓏月這話說出又惹了她幾分傷懷。 自皇太后駕崩,宮人清點她留世的財物,依著皇太后生前叮囑,分批給各位皇親國戚送下去。 瓏月未曾想過,太后竟給她留下了兩匣子的珍寶首飾。 都是些宮廷之物,珠釵瑪瑙,禁步玉鐲,皆是精致漂亮,只怕是特意為她挑出來的。 李氏如同一個擔憂不懂事女兒走夜路的母親,反復(fù)盤問:“怎么如今尋你?年節(jié)才過,大相國寺怕是許多人,何不改日再去?” 瓏月沉默著也不知說什么,許是她顯得鎮(zhèn)定,且有郗愫的親筆書信,李氏也不好為難,叫她多準備些護衛(wèi)才準她出門。 等女兒走了,李氏揉著頭接著與李鸞盤點起嫁妝一事,她問李鸞:“老太太那兒可是說了?她孫女兒如今是親王妃,還是常府這幾十年里頭一個呢,她該出多少?” 并非是李氏刻薄jian詐,只知曉惦記婆母手里的銀子??伤敵跫葘⒃捳f了出來,自是要說到做到的。 常令婉心腸歹毒,將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她的女兒卻沒有任何過錯。 老太太要她對兩個姑娘一視同仁,前十幾年李氏自認為做的不出差錯。 不要求與旁人比,如今如何也該叫老太太依著常令婉的嫁妝分例給她的菡萏出同樣的一份,如此也算合情合理,才算老太太嘴里的一視同仁。 不是么? 若是老太太不愿意出,她也不嫌將事情鬧大。 她的大孫女如今人往京郊佛寺出家去了,那些庫里的嫁妝可都還留著分毫未動,常府規(guī)矩重,沒人打這些嫁妝的主意。 只不過她犯了那些錯事早已被逐出家門,甚至還出家了去,不是常府的姑娘,這些嫁妝定不能跟過去的。 如今都是公中接管著。 若是老太太想含糊著出菡萏的分例,只怕更也不能的,什么明細一對單子便知曉了。 李氏對常府早早寒了心,如今只想著能多給自己的女兒掙出些銀兩來。 無論什么世道,銀兩永遠不嫌多。 更能叫那些一毛不拔的老貨傷筋動骨,何樂不為? 李鸞聽聞只好道:“老夫人自從大姑娘離了府,成日便也少見人,更不準我們進去。我差人去松鶴院問了好幾趟,每回那些守著外院的老嬤嬤都說會傳達給老夫人,可如今也沒見個下文,只怕是打算含糊過去了。” 李氏略沉了臉。 她起身道:“將藕綃苑里清點好的單子帶上,隨我去老夫人院子里,我親自去問問她,究竟給府上六姑娘添多少體幾銀子。” ...... 北風呼嘯,松鶴院外滿庭樹木滿是霜雪凝結(jié),積雪斑駁,將天地暈染的一片潔白。 嬤嬤滿面笑意,打著傘送走李氏與李鸞,眼見二人身影走的消失不見,這才返身踏回松鶴院中。 屋內(nèi)暖和的叫人微熏,一股子檀香氣味。 常老夫人成日人參燕窩養(yǎng)著,她仍覺自己身子骨差了幾分,時不時就胸悶喘不過來氣,偏偏府上的醫(yī)士把脈都說脈象康健。 方才李氏在時,老夫人還強忍著怒,自人走后面色陰沉難看至極。 老夫人靠著憑幾,有氣無力的冷諷,“堂堂世家夫人,她這是有多缺銀錢?” 公中出了兩千兩還嫌不少?嫌少她就自己貼便是,李氏的嫁妝如何用老夫人如今可不管更管不著。 可不曾想李氏竟不要臉的企圖從自己身上掏錢! 嬤嬤們上前替氣急敗壞的常老夫人撫著后胸,寬慰道:“如今您可當不得氣!當心身子,有話與大夫人說開便是,您是婆母她是兒媳總歸要敬著您.......” “哼,她敬著我?她是巴不得我一直病下去!” 那劉嬤嬤素來是個事兒不嫌多的,忍不住便將自己偷偷打聽來的事兒說了出去:“聽前院的說,府君從自己私庫里出了估摸有一兩萬兩,這么豐厚的嫁妝......” 常老夫人一聽這數(shù)額,眼皮子都止不住一跳。 在她看來,縱然是以往的元娘,府上再是寵愛,也是有一個限度的。 嫡長子繼承七成家業(yè),其余三成都是些零零散散不掙錢的莊子商鋪,外加些叫人餓不死的銀兩,真正家族的根本自不會分給旁人。 別說是女兒了,便是那些極得寵的嫡次子也別想沾染半分家族根本基業(yè)。 兩萬兩是什么概念? 便是如今京城米價翻倍,一石白米也不過一百文,兩萬兩只怕是陪了個祖宗吧。 這么多錢舍出去,常府日后不得傷筋動骨? 常老夫人氣的冷笑,“好一個老大,往日里清減的很,一年到頭就那兩身官袍縫縫補補,我還以為他當了個沒油水的官兒,感情是自個兒一分錢不花,如今全攢著給他小閨女?旁的不提,就禎哥兒娶親才花了多少?堂堂嫡長子的聘禮竟被后頭meimei嫁妝壓著了?” 孫嬤嬤見此有些后悔自己多嘴:“這也沒準兒,只怕是奴婢聽錯了,哪兒能給姑娘陪那些啊,哪兒能越過大少爺去啊......” 常禎是常氏這一房的長子嫡孫,他聘婦的聘禮必須要高,且是最高。 不然要是低了,后頭的兄弟姐妹們不能越過他,一個比一個少的只怕常氏面上難堪。 是以常禎聘婦的聘禮可不是小數(shù)目。 如今六姑娘陪嫁那么些,日后該收多少聘禮? 若是給不起這般多的聘禮,這不也給男方為難么? 不過孫嬤嬤想了想,也訕訕笑道:“六姑娘是要嫁入王府去的,且還是燕王府呢,這門婚事不知得多少人艷羨,旁人都道是燕王連陛下都要禮讓三分,大梁再找不出第二家這般好的郎子。如此看來萬兩嫁妝,想來王府必是出得起這份聘禮的?!?/br> 老夫人聽著,心底便有幾分發(fā)虛。 方才李氏的話里話外可謂是都逼著她出錢,她本想著隨意出些,李氏又用曾經(jīng)她說過的話堵自己。 若是死皮賴臉裝作聽不懂執(zhí)意不肯出,日后憑著李氏的毒辣,說不準滿京城都知曉她的事兒。 老夫人也沒做過那么些丟人的事,素來最好面子不過,便是這筆銀兩叫她傷筋動骨比起名聲也算不得什么。 她氣的幾欲嘔血,卻也不敢真不給,只是心里恨毒了李氏,連帶著這個六孫女更加不喜。 “倒是個有福氣的,一來府里咱們常府雞飛狗跳一團亂麻,她倒是好,轉(zhuǎn)頭遭到太后看重賜婚作配親王!這樁婚事還是常家高攀了,六丫頭好運小小年紀日后就是燕王妃??梢舱媸菦]半點顧忌的,這還是一個府邸長大的,成日兄長叫著,如今被亂點鴛鴦譜倒是不避著丑,我都臊得慌。” 老夫人話里話外頗為嫌棄,可誰也沒信老夫人這酸話。 又不是親生兄妹,這世道養(yǎng)兄養(yǎng)妹作配的不知多少,也就這些自詡名門世家血脈高貴的大家族規(guī)矩多覺得有悖倫理面上不好看,尋常人家誰顧得這般多的? 一起長大,可不是青梅竹馬么? 日后感情只怕比普通夫妻要好,什么臊得慌不臊得慌的? 老夫人院子里的一群婢子們心想,再臊得慌有您被您大孫女下毒更臊得慌的? 這老夫人是將大姑娘如今出家的怨恨,宣泄到府上人身上,尤其是對著六姑娘不假辭色。 連這般好的婚事,都裝作不喜歡的模樣。 如今老夫人還成天與六姑娘與大夫人不對付,便是連伺候老夫人的丫鬟們都覺得老人有幾分不知所謂了。 作者有話說: 第74章 很快 才過新年, 滿府未置辦的紅火,卻也是四處透著喜慶,滿府邸為著瓏月越發(fā)臨近的婚事忙前忙后, 前院大年初一便已經(jīng)抬入燕王府送來的納彩,光是納禮便可謂是風光無限。 見此場景, 又被李氏氣了一通舍出去近千兩銀子來, 常老夫人心疼無奈之余,便想起了大孫女來。 她一連罵了許多, 而后又神情落寞。 “滿府熱鬧就我院子冷冷清清......唉......都道是我偏愛大丫頭,又豈知她這個孩子從小對我有多孝順, 以往逢年過節(jié)她必然要早早就來給我請安跟著我身邊的。我看各房的孫兒都有母親疼, 唯獨她一個可憐。小小年紀就格外懂事,一來我身邊便一口一個祖母的喚著。小時候是個再純良聰慧不過的孩子......怎么就......” 老夫人說道此處, 以帕拭眼, 老淚縱橫。 這已經(jīng)不是她頭一回哭了, 這段時日,老夫人不知為此事流了多少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