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為她準備的好軀殼(出書版)、狗洞謀士、萬人嫌omega穿成蟲母后、穿成病美人前妻、穿越戰(zhàn)國做皇帝、我轉生在一個內卷的江湖中、穿書八零,我成了萌寶的惡毒親媽、回到明清當軍閥、萬人迷影后暗戀指南、[綜影視] 宿主總是在尋死
韓牧:“為什么先去岳家?趙主簿不是說曾家才是義縣第一嗎?而且姚家是曾家的女婿,我們買糧不得通過姚家嗎?” 顧君若:“那你愿意拿義縣的官田和姚家借糧嗎?” 韓牧直接拒絕,“不愿意?!?/br> “這便是了,”顧君若道:“姚家已經開出了他們的條件,你不愿意,此時去見他們,上趕著找辱嗎?” 顧君若拿了一塊銀子交給趙主簿,道:“進了岳家一切聽我們的,要是談得好,我們就在岳家用飯了,這塊銀子用不上,要是談得不好,快到飯點的時候你就讓人去酒樓里叫一桌酒菜,要最好的酒樓里的最好一桌,就說是岳家叫的?!?/br> 趙主簿伸手接過,一時還有些茫然,待抬頭看到顧君若眼中的深意時,他一個激靈醒過神來,不由的躬身應道:“是?!?/br> 韓牧撇撇嘴,鄙夷的道:“你這一招挑撥離間用的也太低劣了些,曾家和姚家要是不肯上當呢?” “反正我們晚上也要吃飯,這塊銀子花的并不冤?!?/br> 韓牧一想也是,倆人都一個賽一個高傲的走了。 在后面捧著銀子的趙主簿:…… 不是說沒糧食了嗎? 這么大一塊銀子能買到的酒菜能和糧食比嗎? 到大酒樓里去,這么一塊銀子只夠吃一頓,但買成米面,至少能供他們這些人吃一個月吧? 他也看出來了,兩位都是不知柴米油鹽貴的主,顧君若看著比韓牧強,但也強不到哪里去。 趙主簿給倆人安排了縣令的儀仗。 衙役們才吃了一頓飽飯,正是熱情滿滿的時候,很快就給韓牧撐起了縣令的儀仗隊。 韓牧掃視一圈,很滿意的點點頭,然后先扶顧君若入轎,他最后進,夫妻兩個相對而坐。 鑼鼓一敲,外面響起一聲悠揚的“起——” 轎子就晃晃悠悠的抬起來。 韓牧皺了皺眉,和顧君若小聲道:“還是騎馬更好些?!?/br> 顧君若也小聲回答,“那下次便騎馬吧?!?/br> 她也覺得坐轎子不太舒服,上次坐轎還是出嫁的時候。 想到這里,顧君若瞥了韓牧一眼,但當時轎子里只有她一人,而且那轎子也寬敞,并不似現(xiàn)在這么擁擠。 狹小的轎子顯得有些熱,韓牧撩起衣角扇風,上下打量過對面的顧君若,吊兒郎當的問道:“你有錢?” 顧君若知道他問的是什么,當時他被圣裁即刻出京赴任時,江家附帶了一個條件,除了必要的盤纏外,他們夫妻二人不得攜帶更多的金銀。 用江家的話說是,此次外放是懲罰,可觀韓牧是否真心悔過,若不做些要求,只做一般的外放,那不過是讓韓牧借韓家之勢到地方逍遙快活,哪里取到懲罰的效果? 所以連她都不能帶太多的東西。 顧君若瞥了他一眼后道:“這是小嬋的,也就只有兩塊,所以要是借不到糧食,我們只能借用小嬋的錢買點糧食度日了?!?/br> 韓牧張大了嘴巴,好一會兒后道:“我回頭問一問小北,看他有沒有錢?!?/br> 顧君若覺得玄,當時他們出京時可是被宮里派來的內侍和宮女搜了一遍的,她和小嬋因為是女眷所以搜的不是很仔細,小嬋又是她的婢女,這才有借口留下這兩塊銀子。 小北估計難。 江家恨不得把韓牧身上的衣服都剝干凈,怎么可能讓他們私藏銀子出京? 義縣就那么大,岳家距離縣衙也并不是很遠,搖晃了一陣,轎子就停下了。 韓牧迫不及待地出去,深呼出一口氣,覺得舒服多了。 他這才撩開簾子扶顧君若下轎,他抬頭看了眼岳家的大門,壓低聲音和顧君若道:“你那帖子送了沒用啊,沒人出來迎接呀……” 一語畢,岳家的大門打開,一個中年男子領著一個青年快步走出來,看到站在轎子 旁的韓牧和顧君若,立即迎上來,“可是新上任的縣令大人?” 顧君若壓低了聲音道:“這不就有用了嗎?” 倆人同時抬起臉看向中年人,同時露出了笑容,韓牧還算得體的頷首道:“在下新任義縣縣令韓牧,這是內子?!?/br> 中年人立即行禮,同時介紹了一下自己和身后的青年,“小民岳泰,這是犬子景和,景和,還不快上前來拜見縣君?!?/br> 神色冷淡的青年便上前,沖韓牧行了一禮,淡淡地道:“拜見縣君。” 韓牧隨手揮道:“不必多禮。” 他左右看了看,問道:“我們要在此處說話嗎?” 岳泰好像才反應過來一樣,連忙側身熱情的請他們入內。 一進前院,岳泰就讓人去請岳太太,他歉意的和顧君若道:“還請夫人勿怪,實不知夫人上門,有失遠迎,有失遠迎啊?!?/br> 韓牧就道:“讓她和我們一起吧,不必請岳太太過來了?!?/br> “這……不妥吧?” “有什么不妥的?”韓牧道:“反正要商量的事也離不開她,走吧,你家前廳在何處?” 岳泰沒料到韓牧如此直接,懵了一下后側身,忙請他去前廳。 一直神色冷淡的青年也看了韓牧一眼,然后扭頭去看顧君若,不知想到了什么,也笑了一下,跟著他們一起走。 到了前廳,大家分次坐下,韓牧看了顧君若一眼,見她微微點頭,便直接開門見山的和岳泰道:“岳老爺,你也看到了,如今義縣這樣的情況,正是需要士紳鄉(xiāng)老們出面的時候,我今日上門來是借糧食的……” 岳泰怎么也沒想到韓牧會如此直接,頓了一下后忙道:“大人,我聽聞朝廷對受災的地方有賑濟的政策,唉,您是不知道,此次水患我岳家亦是受災嚴重,底下還有這么多長工佃農要養(yǎng),如今也是入不敷出啊?!?/br> 韓牧:“我自然知道岳老爺難,但我也知道,你們家肯定是能借我一些糧食的,明人不說暗話,借的糧食我都能還你,就是朝廷沒有賑濟糧食下來,我永安侯府也不會賴賬的?!?/br> 第十三章 說服 韓牧雖然是紈绔,但并不蠢笨,見識擺在這里。 他和顧君若初來乍到,和岳泰既沒有舊情,也沒有人脈關聯(lián),想要對方幫忙,那就只能擺下利益,或者以勢相逼了。 只不過岳老爺似乎不太吃韓牧這一套,一直在哭窮,表示他雖有心幫助縣令,卻沒有多大的能力。 最后表示他愿意出借五十石糧食給縣衙。 經過顧君若的科普,韓牧已經知道五十石糧食對于他和義縣來說就是灑灑水,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他有些生氣,便想發(fā)火。 一直沉默旁觀的顧君若輕輕地拽了拽他的袖子,讓他壓下脾氣,然后抬頭看向岳泰,“岳老爺,岳家似乎世代居于義縣?!?/br> 岳泰含笑點頭,“正是?!?/br> 顧君若道:“義縣這個地方有些特殊,陳國和齊國與我大周在此交界,雖說這些年三國安定,但些許小沖突是免不了的,比如這次水患,一條河,連著三個國家,而其中我大周和陳國受損最嚴重,流民混雜在一處,到處流亡?!?/br> “這樣的情況下,岳老爺明明有能力離開義縣這個是非之地,卻沒有走,可見岳老爺難以割舍故鄉(xiāng)?!?/br> 岳老爺聞言,深深地嘆息一聲道:“人離鄉(xiāng)賤,我從小居于此,長于斯,豈能說走就走呢?” 顧君若也跟著點頭,嘆息道:“由此可見岳老爺的心?!?/br> 她道:“此次水患,義縣只是受災的眾縣之一,朝廷已經知道,我們出來前,朝堂上的大人們已經在商議賑災之事,只是您也知道,商議到落定,再到籌集賑災所用的糧食需要一段時間,更不要說運送賑災糧食了。” “我們這些人等得,但義縣的百姓還能等嗎?”顧君若道:“良田被沖毀,可以重新耕作,堤壩被沖垮,也可以重新修建,甚至縣城沒了,也可重建,但人一死一走,便再難回來?!?/br> “說到底,義縣還是百姓們的義縣,只有他們在,義縣方有生機,不然他們都死了逃了,這縣城成了一座空城,那義縣還能是義縣嗎?” 岳泰沉默。 顧君若道:“我和縣君之所以第一個來找岳老爺,是因為知道岳老爺是鄉(xiāng)間有名的德善之人,義縣的百姓也都念著您的好,我們也知道,與您借糧賑濟是為難您?!?/br> “但這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我和縣君初來乍到,手無長物,縣衙庫房空蕩蕩,除了找您這個德善之人,我們還能求誰呢?” 韓牧忍不住去看顧君若。 顧君若卻是面無異色,一臉平常,繼續(xù)道:“不過我和縣君也不會讓好人吃太多的虧便是?!?/br> 她道:“這部分錢和糧食算縣衙所借,義縣總是要還的,便是義縣還不起,那也還有永安侯府和朝廷呢?!?/br> 顧君若笑瞇瞇的道:“永安侯寵子,必不能看著縣君失信于人,家父雖然嚴厲,但賑濟災縣是戶部應有之責,他也不會坐視不管的。” 岳泰就順勢問道:“令尊是?” 顧君若身后的小嬋就機靈的道:“我家老爺是戶部侍郎?!?/br> 岳泰就安心了。 他垂下眼眸思考,顧君若說的不錯,他世代居于此,能做對義縣好的事,他自然愿意做,只是…… 岳泰還是有些介意,問道:“縣君和夫人為何不去找曾老爺呢?說起來他曾家才是義縣第一人。” 韓牧:誰說他不找的,他一會兒就去找。 顧君若卻是笑著搖頭道:“在我們夫婦二人看來,岳老爺才是義縣第一人?!?/br> 她道:“我和縣君一到義縣就聽說了,現(xiàn)在縣城中的糧價是一百八十文一斗,而義縣最大的糧商姚家是曾家的姻親?” 岳泰精神一振,說起曾家的壞話來,“正是呢,這縣中的糧鋪,十家便有八家是他姚家和曾家的?!?/br> 顧君若就嘆氣道:“雖說沔州遭了水患,但這里畢竟是魚米之鄉(xiāng),其他州縣的糧食能夠快速進來,這糧價怎么就漲得這么離譜呢?” 岳泰深以為然的點頭道:“是啊,是啊,而且這糧價是短短一個月時間不到統(tǒng)一上漲的,說什么外面的糧食運不進來,但我義縣不僅有陸路,水路也多,十天運不進來,難道一個月也運不進來 嗎?可見是有心之人cao縱。” 顧君若一副同仇敵愾的樣子,“所以縣君很是生氣,得知岳老爺一直在開粥棚賑濟百姓,才說岳老爺為我們義縣第一人。” 岳泰雖然被吹得飄飄然,心情很服帖,但依舊沒有昏聵得一口應下韓牧和顧君若的要求,而是略一思索后問道:“縣君和夫人打算怎么賑濟百姓呢?” 韓牧嘴快,“直接把賑濟糧發(fā)下去唄,先給他們每人三天的糧食,活下來再說?!?/br> 岳泰抽了抽嘴角,“縣君心善。” 他扭頭問顧君若,“夫人以為呢?” 顧君若溫和的道:“縣君說的不錯,得先讓百姓們活下來,安撫住他們,再沒有比糧食更好的東西了,所以我們會發(fā)給他們賑濟糧,然后以工代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