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7
基正在氣頭上,不愿意想罷了,作為一個貼心的好兒子,李嗣一當(dāng)然要為阿耶著想,不讓他未來留下遺憾;第三,則是從李嗣一自己的角度說明的,李嗣一與李嗣升交好,這是宮中都知曉的事情,王皇后的事情,傷害最大的,除了她的母家、親眷,就只有她的養(yǎng)子李嗣升了。出言讓王皇后死后享受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陌s,也算是李嗣一能為與他交好的兄長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吧。專門向李嗣一問清的理由,又聽到王皇后死后李嗣升哀慟不已的表現(xiàn)的李隆基,雖然默然不語,卻在李嗣一像模像樣地上書后專門獎勵了他一番,又另外賞賜了李嗣升部分財物,以作寬慰。又過了幾日,廢后王氏以后禮入葬的旨意就發(fā)出去了,雖然下葬的地點依然不是帝后應(yīng)當(dāng)合葬的陵寢,但是朝臣們對此已經(jīng)很是寬慰了。李嗣一也借著這次的上書正式入了朝臣們的眼,如今的他,在朝臣們的心中總算不是“武氏女之子”、“帝寵頗厚”這樣刻板的印象了。但是被人拿來同孝敬皇帝、章懷太子這兩位由武則天所出、但常與母親抗?fàn)?、向有仁名的長輩相比,李嗣一總也覺得怪怪的。他看起來就這么像這兩位前輩一樣是個早死的命,還是說他的阿姨武惠妃在朝臣們看來已經(jīng)像則天皇后一樣“邪惡”了?作者有話要說: 武惠妃:簡單點,表現(xiàn)的方式簡單一點~我才是你的親阿姨,不用上趕著打我的臉~太子之位離你會更近點~李嗣一:沒意見,祖宗們怎么教我就怎么學(xué)~所以,不背鍋。第147章封禪開元十三年,因諸王日漸長成,而不宜在宮中長居,天子下令在長安城的東北區(qū)域,主要是大明宮南部的永寧坊和興福坊之間修建王宅,供以成年封王的皇子居住。唐長安城是在隋長安城的基礎(chǔ)上建立的,中間的格局有所改動,但是基本上還是符合軸對稱、以宮城所在為中心的原則,營造諸王宅,可想而知,以天子如今的皇子規(guī)模,諸王宅毫無疑問是要擴大的,所以說,即使是基礎(chǔ)的宅邸建造,加上選址與規(guī)劃,也是相當(dāng)麻煩的一件事。但是天子的意志畢竟是不容改變的,他不愿意讓諸王出閣領(lǐng)政,而是像從前則天皇帝圈養(yǎng)不合自己心意的子孫一樣將自己子孫圈著不讓他們干預(yù)政事,朝臣們也不會為皇子們抱屈。事實上,朝中的位置就這么多,諸王參與朝政,就代表著他們這些大臣的份額被分薄了,所以說當(dāng)初他們能對著姚崇任相的條件裝聾作啞,甚至是大力支持,現(xiàn)在,在姚崇離世后,他們也不會缺心眼兒地為諸王說話,讓他們有干預(yù)朝局的機會。朝堂已經(jīng)夠亂了,皇室宗親還是玩他們自己去吧。饒是李嗣一深受皇寵,也不能逃脫和諸兄弟一般的命運。或許皇太子也是這么個待遇,甚至以他的身份地位來說,已經(jīng)是苛待了,這么個消息能讓已受封的諸王心情好些吧。除此之外,便是諸王改名與皇子封王之事。自皇太子李嗣謙以降,以嗣字為字輩排行的皇子們盡皆與后頭從水字旁的弟弟們保持相同,包括李嗣一以及他的弟弟安王李敏這兩個名字不同于諸皇子的,也在此行列,需要將名字更正過來。大唐的皇子改名,從高宗朝開始大概也算是傳統(tǒng)了,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都有過改名的經(jīng)歷,因此他們就以過來人的身份,勸慰起對改名心存抵抗的李嗣一來。曾經(jīng)也熱衷于給愛子改名的高宗李治也開始分析起李隆基的心態(tài)來,不過皇子改名之事,對于天下大事來說只是無傷大雅的小事,李嗣一也不指望李治能從中分析出什么來。讓所有的兒子名字排行保持一致,姑且可以看作是李隆基有強迫癥,但是皇子們的名字,多少可以看出他對子嗣抱有的情感。像是李嗣一,這么獨特的名字,誰都知道他是天子放在心尖尖上寵愛的愛子。武惠妃宮中曾經(jīng)還有過這樣的說法,說是九郎——這里指的當(dāng)然是在兄弟中排行第九的李嗣一——可比太子要金貴多了,光看名字的含義就能知曉了,后來這種說法被武惠妃強行封殺,不僅不得外傳,就連自己的宮中也不準(zhǔn)隨便亂說。不過諸皇子的姓名王號能體現(xiàn)天子的部分心意卻是千真萬確的。大唐有兩位天子的名字帶水,分別是高祖李淵和高宗李治,那么這兩位的名字當(dāng)然是不能取了,和他們意思相近的名字,皇子中也都沒有。等到三月,正式改名與給從皇八子李涺到皇二十二子李溢封王號的時候,李敏改名為李淮,這也沒什么,但是李嗣一改名為李源,這是唯一一個改名后含義與改名前依然有些相似的名字,自然令人側(cè)目。李源的幾個弟弟,安王李淮暫且不論,皇十八子李清受封壽王,二十一子李沐則受封盛王,都是寓意相當(dāng)吉祥的名字,但是真要論起來,諸王里面,只有李源他的這個夏王,是具有古號意蘊的王號,與慶王、忠王等改封后不再有實際的地理意義上的王號的王爵不同,顯得殊為特別,而這類有古國意蘊的王號,向來是王號中較為尊貴的那一類。諸王們:阿耶他偏心難道不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嗎?我們能有什么辦法,我們也很絕望?。?/br>但是對于諸王來說,提升他們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的方法,在近期還真有一個。有臣子上奏疏,建議至尊往泰山封禪。李隆基:哎呀,這怎么好意思呢?所謂的封禪,是指“封”與“禪”這兩種活動,封是祭天,禪是祭地,雖然在先秦時期,管仲就提出過古之帝王有七十二位在泰山封過禪,而其中可以考證的有受命于天后的無懷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黃帝等十二位著名的帝王,重點是,這些人都有莫大功績,封禪時祥瑞頻出。目前能考證的,在舜、禹之后進行過封禪的,首推秦始皇,之后便是漢武帝。封禪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封的,其一,這人得是受命于天的真英主,也就是說改朝換代、江山易主后的天子,其二,這人得在久亂之后、成功使天下太平,總之,難度系數(shù)非常高。李隆基之前封禪過的天子,有一只手數(shù)都能數(shù)得清。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這位老兄作為位面之子力挽狂瀾,恢復(fù)了漢家天下,讓民眾休養(yǎng)生息,就這樣,去封禪還被人物議了——最后一位,就是李隆基的祖父,高宗李治。按理說,太宗皇帝李世民比高宗更有資格去封禪,當(dāng)時也確實有臣子建議太宗皇帝往泰山封禪去。但是太宗他自己總要謙虛一下吧?然后,太宗朝著名諫臣魏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