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55
一點神神叨叨的。 皇帝微愕,不問?他能壓制得住好奇心,但是在國策上,能不問明白嗎? 李丞相不再問了,皇帝也只好記上一筆:得空自己問。 今日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李丞相起身邀請皇帝離開,皇帝也不賴在這兒非得在今天把事兒問明白。不意回去的路上,皇帝邀李丞相同乘一車,李丞相卻低聲對皇帝道:“她與她哥哥不一樣。” “那豈不是……不好么?”程犀的評價是相當好的,與他不同,那就是沒那么好。 李丞相道:“陛下,她是女孩子,有志向又有什么用?誰也不給她這機會去做,所以呢,你要她親自去做某事,那她得現(xiàn)學??墒且タ词虑?,出謀劃策,這些她閑得發(fā)慌的時候早不知道想過多少遍了。” 總之,這是一個理論派,還是一個水平很高的理論派。至少在李丞相心里呢,還是個比較有人品的理論派。 皇帝苦笑道:“老師,也能只能相信了?!?/br> 李丞相突然道:“她有點神神叨叨的,信一回,倒也無妨。”不然還能如何呢?既已決定要對學生再好一點,李丞相也只能上了賊船了。面對賊船上的困局,連李丞相都短暫地希望世上真的有神仙了。 “她們家,出過神仙嘛,”皇帝如此安慰自己,“那咱們怎么辦?” 李丞相低聲道:“市舶司先管起來嘛。再有,招募船工、礦工、會探脈的技藝之人出海。” 皇帝道:“好!政事堂呢?” “政事堂?陛下,兩府還是先盯著魏國吧!眼下魏虜才是大患吧?” 皇帝摸了摸鼻子。 —————————————————————————————— 有了李丞相的出謀劃策暗中支持,事情進行得很順利,蔡八被派到了市舶司。他背后有人,靠山極硬,本人近來又上進,將市舶司也打理得似模似樣。 “官商勾結(jié)”是繞不過去的坎兒,皇帝一面派了蔡八管市舶司,另一面也采用了程素素的辦法,他派出了商人去參與貿(mào)易,先摻一腳。沒有任何意外的,京中幾家與皇帝關系親密的權貴,也都參與了此事,程素素直接將高英派了去。 李丞相則暗中下令,在沿海擇址,一旦利潤可觀,即刻修建船塢,以供應可以出海的海船。如果沒有利潤,那就不用建了。與此同時,有經(jīng)驗的船工水手、會探脈礦的匠人、跑過海路的商人等等一一就位,且有一隊兵士奉命隨船,悄無聲息地揚帆出海。 兩府則將目光放到了北方。 魏主重華遣使來通報了自己成婚的消息,邀請虞朝派員觀禮,同時要求修訂盟約。新的盟約,魏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一條便是借地。理由是近年來魏國的自然環(huán)境變得更惡劣了,希望虞朝能夠出借一部分土地用來安置魏國的百姓。 理由如此冠冕堂皇,令一向標榜著“仁義”的虞朝想罵都罵不出聲兒來。 皇帝深沉地道:“想要內(nèi)附嗎?政事堂拿出個內(nèi)附的章程來?!?/br> 當然不是內(nèi)附了!明顯是要地嘛!于是一方要地,另一方要魏主去帝號內(nèi)附,這條件顯然是談不攏的,一場大戰(zhàn)在所難免。虧得雙方好耐性,使者你來我往了好幾回,終于談崩。 次年春天,魏主親自領兵南下。 第251章 主戰(zhàn)主和 兩府再次高效的運轉(zhuǎn)了起來,第一件就是壓住消息,不令擴散。有過被魏軍進逼京城的前例,若是讓人知道魏兵再次南下,必然是人心惶惶,沒事也要慌出事兒來了。 然后就是忙。調(diào)兵遣將、籌集糧草,還必須兼顧著正常的國家秩序。 謝麟也忙得不可開交,他管著戶部,一旦戰(zhàn)起,四面八方都伸手管他要錢。戰(zhàn)爭機器一旦轉(zhuǎn)起來燒錢是其必要條件,賺錢?現(xiàn)在是不敢想的。許多時候,并非朝廷軟弱想議和,而是比起戰(zhàn)爭的消耗,“花錢買平安”的花費反而要小許多。 但是對于虞朝上下而言,并不想交這個“保護費”。然而已經(jīng)持續(xù)了近二十年的戰(zhàn)爭,戰(zhàn)又戰(zhàn)不下,不免會生出一些其他的聲音。士人關心國事,既有思考如何能夠戰(zhàn)勝對手的,也有思考既然戰(zhàn)爭不劃算,不如給魏國仨瓜倆棗的,換個平安。 這樣的想法還是很有市場的,你只要會算賬,就會覺得打不贏的仗確實是一種浪費??蘸娜肆?、物力,有那個功夫干什么不好?天災人禍的,都等著朝廷賑濟呢。 天一書院里也出現(xiàn)了這樣的聲音。起初,書院學生的成份很單一,就是京城這邊讀書人里的佼佼者,大部分還是謝家的親朋故舊里選出來的。然而隨著謝麟北上做了安撫使,又定下了學生輪換的制度,這成份就變得復雜了。 北疆出身的學生,對魏人是深惡痛絕;尚未去過北疆的學生,則不能理解這種情感,認為應該顧全大局。京城出身而去過北疆的學生又分為兩派,他們是知道兵禍之后是如何慘烈、厭惡魏國的,但是從這個現(xiàn)實出發(fā),居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jié)論。一派認為當以戰(zhàn)促和,另一派則認為付錢也行,只要讓戰(zhàn)爭早點結(jié)束。 北疆的學生里,很有幾個父母親人死在屠刀之下的,一提起來就咬牙切齒。京城的人無法感同身受,希望他們能夠拋棄私仇,為國著想。 雖然不知道邊境已經(jīng)打了起來了,書院里關于對魏方策的爭執(zhí)從來沒有停止過?;实劢鼇眍l頻駕臨書院,更是助長了這股討論的風氣。 越討論,觀點的分歧就越大,則辯而至于吵,乃至于打。 一方面是不共戴之仇,怎么也不肯讓步,另一方面帶了一點點高高在上的“我有大局觀你沒有”的優(yōu)越感,終于開片了。 很不幸的是,因為政事緊張,謝麟不在書院、有官身居要職的兼職老師們也不在書院。謝麟那位授業(yè)的恩師年事已高,已無法視事,其余的老師份量又不大夠。至少在攔人家殺父、殺母之仇的時候,份量不夠。拉也拉不住,有兩個講師還被打出了熊貓眼。 鮑照是主戰(zhàn)派,按捺住了下場的心思,急匆匆派人去請了程素素來鎮(zhèn)壓。謝麟不能過來,則能鎮(zhèn)壓得住這群亂神的,也就只有程素素了。 程素素正在府里等北方的情報,接到鮑照的求助,唯恐將謝麟的老師鄭先生給驚著了,一馬當先飛奔到了書院。 學生們的火氣憋得很足,程素素縱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