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總裁傲嬌又粘人[娛樂圈]、莓果松餅、校草同桌掉馬后竟然是、都市之傳道宗師、拯救病弱冰山計(jì)劃、豪門長嫂攻略了反派大佬他全家、與你常在、我的老婆是女王、朕與將軍都穿了[古穿今]、網(wǎng)戀到渣男以后
“以律為根,以禮為據(jù),以常為本,以綱為基,是非曲直,自有公論!” 鄧析頓時(shí)哈哈大笑,極為不屑的說道: “自有公論?那么誰為公?公又如何能確保自己為公呢?析且問你,這世上的一些事情,有正義的,也有非正義的,是否如此?” “那是自然,世上是非兩立,有是便有非!” 鄧析本來是半躺著的,這時(shí)候坐了起來。 “虛偽、欺騙、盜竊、奴役,這些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 葉戌不明白鄧析為何要這樣問,卻還是是勉強(qiáng)回答道: “當(dāng)然是非正義的,這還用說嗎?” 鄧析意味深長的笑了笑。 “好,析再問你,湯滅夏桀,武王滅紂,并奴役他們的百姓,此為正義還是非正義?” “正義!……” “那么,在滅夏桀和商紂之前,拿走他們的財(cái)物或者用策略欺騙了他們,是否正義?” “正義……” “若是一個將軍帶兵打仗,但是士氣低落,軍陣混亂,他告訴士兵們援兵馬上就到,其實(shí)呢?這就是一句欺騙之言,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援兵。卻最終讓士兵們擺脫沮喪,并一鼓作氣取得了勝利,這樣的‘謊言’邑宰大人又覺得如何?” “不得不說,這也是正義的。” “若是一小兒生病,卻不肯吃藥,其父欺騙他這藥是好吃的,并讓孩子接受,或者用蜜水臨時(shí)換掉以欺騙,從而用良藥救了孩子的命,何如?” “這必須是對的?!?/br> “若你的一個朋友陷入了極度的瘋狂之中,有自裁的傾向,而你偷走了他的劍以防他自殺,這種算不算得偷盜行為呢?” 葉戌擦拭了一下額頭上的冷汗,李然和孫武饒有興趣的看著這一幕,覺得這個鄧析果然是詭辯鬼才,讓人無可辯駁。 “這雖是偷竊,卻也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br> 鄧析雙手微微朝上,撩起衣袖。 “析再問,究竟是一個自愿違反正義的人不正義,還是不自愿違反正義的人不正義?” “還有,閣下方才說起‘詈夷為跖’,那析倒覺得奇怪,要說這武王伐紂既然是正義的,那么反對此事的伯夷,叔齊為何也是正義的呢?這豈不自相矛盾?既如此,那‘詈夷為跖’又有什么問題呢?” “詈夷為跖”是指將伯夷責(zé)罵為盜跖,比喻顛倒黑白,誣蔑好人。 這伯夷和叔齊二兄弟,當(dāng)年拉住其弟周武王的馬韁勸諫其不可以臣弒君,姜尚卻最終放他們而去,而他們二人就此立誓不食周粟,直至活活餓死。 所以,夷、齊二人如此的知禮守義,以致于當(dāng)時(shí)沒有人說他們這是不對的。 而周王伐紂也是天命所歸,民心所向,那自然也是正義的。 所以,這種矛盾,就難免是讓人們的是非觀有些混亂。 “戌已經(jīng)對自己的回答喪失了信心,不知道該如何回復(fù)先生了……” 鄧析聽罷,知道自己又把一個人的腦子給搞混了,于是不由自鳴得意的大笑了起來。 這時(shí),一旁的孫武顯然還有些不服,便是出言辯駁道: “先生,夷、齊二人尊父命而棄君位,此為大孝,又因文王初喪,勸武王不動干戈,這也是為孝。如此大孝之人,自然是正義的。至于你說的伐紂,實(shí)乃順應(yīng)天命,縱是非禮之舉,卻也是天命所歸,無需爭辯的!” 鄧析斜眸看了一眼孫武,打量了一番其裝扮,便是立刻猜出了孫武的身份。 “哦?如此看來,想必葉公對于是非對錯,亦是有自己的見解?” “當(dāng)然!小者如‘有債照還’、‘利是害非’、大者如‘大公無私’,這些難道不是君子之義?!” 鄧析呵呵笑了起來,仿佛是聽到什么笑話一般,遲遲停不下來。 孫武多少有些惱怒,但還是忍了下來,他向來穩(wěn)重,也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 “敢問葉公,若葉公借了朋友一把劍,而這位仁兄即將瘋癲而欲殺人,所以執(zhí)意要葉公還劍,那敢問葉公此時(shí)究竟是還呢?還是不還呢?至于‘利是害非’,又何以知道自己利的便為是?而害的便是非呢?” “至于‘大公無私’……呵呵,那更是無稽之談!正所謂‘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非無窮。’世間又有何人能兼顧得了天下所有人的是非呢?” “君主們所自認(rèn)為的大公,當(dāng)真是大公嗎?那若是制作了對民眾不利的律法,而民眾還要按照這個去執(zhí)行,那是否是正義的呢?他們?nèi)羰潜旧砭蜎]有搞清楚究竟何為‘大公’,那‘無私’又該從何說起呢?” …… 第四百一十四章 兩可學(xué)說 鄧析的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思,是非曲直,確實(shí)本就難有定論,而且站在不同的角度,也會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 就在這個時(shí)候,只見門口處又來了一群披麻戴孝的人,看到院門大開,便當(dāng)即是涌了進(jìn)來。 當(dāng)先的乃是一名孝子,只見他跪拜在地,請?jiān)傅溃?/br> “先生,眼下有一件難事。大家都說先生極有智慧,所以還請先生能指點(diǎn)迷津!” 鄧析將李然等人放在一邊,起身將那個孝子拖拽起來: “有什么話只管說來,何必行此大禮?” 原來,這家人是淹死了人,卻被另一家撈去了尸身。這家人自然是要前往求尸,豈料撈到尸身的人卻漫天要價(jià)。他們固然亦是家庭殷實(shí),但也覺得有些受不了這個價(jià)碼。 鄧析聽完,卻是玩世不恭的一笑置之: “你們?yōu)楹沃??得到尸身的人,難道他們還能賣給別人嗎?遲早不還是要賒給你們?” 這家人聽到這話,頓時(shí)恍然大悟,紛紛道謝,感恩戴德的離去。 待他們剛走不久,卻又有一批人是涌了進(jìn)來,原來卻是撿到尸身的那一家子。他們聽聞了鄧析是給那一家子是出了主意,便是特意前來興師問罪來的! 而鄧析見狀,卻又是笑道: “你們也可寬心,他們又無有別處可以買到,既是無可替代的,那總歸還是要來找你們的!” 這一幫人一聽,亦是茅塞頓開,對鄧析千恩萬謝之后,這才離開。 鄧析以這一番詭辯之術(shù)斷案,卻是讓目睹這一切的眾人均是目瞪口呆,也不由得信服。 李然隨后開口道: “先生這個處理辦法,看似不作為,實(shí)則是站在雙方的利益而說,最終誰都會沉不住氣,并以此做出讓步,實(shí)在是高妙得很?。 ?/br> 鄧析聞言,便是起了身,并來到李然的面前,將其再次是上下細(xì)細(xì)端詳了一番。 只因他見葉公對此人一直亦是景禮有加,故而也據(jù)此是猜出了李然的身份來: “一直不曾互通大名,足下莫非便是名揚(yáng)天下的李然李子明?” 李然客客氣氣的說道: “名揚(yáng)天下不敢當(dāng),不才確是李然?!?/br> 鄧析點(diǎn)了點(diǎn)頭: “既然是子明先生,那么析便再貽笑大方說幾句,還望先生賜教,析始終認(rèn)為,‘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這雖然容易被人說為我鄧析是非不分,顛倒黑白!但世人又有幾人知道能懂析之心意?!” 李然拱起雙手,作揖后是彬彬有禮的回道: “還請先生詳言之?!?/br> “正如周王伐紂,周王無罪,伯夷叔齊亦無錯!只不過是站的角度不同。而看待問題的是非就會不同,這便是世間所存在的真實(shí)。只不過,素來無人去辨明,故而于道統(tǒng)之上有所疏忽罷了?!?/br> “既然,以是為非,以非為皆為常理,那么又豈能避重就輕呢?所以,務(wù)必要重視此事方可?。 ?/br> 李然聞言,不由心悅誠服道: “先生所言極是!” “然而現(xiàn)在的君主,對同與不同的差別已沒有了辨別能力,根本就定不了是非對錯。于是,就造成了天底下的人皆是黑白不分,清濁難理的局面。這種情況其實(shí)已經(jīng)很久了?!?/br> “不誠心聞所未聞,不誠心見所未見,不用心去謀劃,又如何能達(dá)到預(yù)期?不用智慧思慮,就不能防患于未然?!?/br> “所以作為君主,若心思縝密,料事如神,則臣下之人皆無貪腐之心。若其君只知道把民眾的耳目給掩塞住,總是用一套極為簡明的邏輯去武斷是非,那么民眾終將會因?yàn)榭只哦鹋?!?/br> (異同之不可別,是非之不可定,白黑之不可分,清濁之不可理,久矣!誠聽能聞於無聲,視能見於無形,計(jì)能規(guī)於未兆,慮能防於未然,斯無他也。不以耳聽,則通於無聲矣!不以目視,則照於無形矣!不以心計(jì),則達(dá)於無兆矣!不以知慮,則合於未然矣!君者,思於匿影,群下無私,掩目塞耳萬民恐震?!囄觥稛o厚篇》。) 李然聞言,不無由衷的嘆道: “聽君一席話,勝活十載!先生真乃大才啊!” 而鄧析則是繼續(xù)說道: “循名責(zé)實(shí),君之事也;奉法宣令,臣之職也。下不得自擅,上cao其柄而不理者,未之有也。君有三累,臣有四責(zé)。何謂三累?惟親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親疏,三累。何謂四責(zé)?受重賞而無功,工責(zé);居大位而不治,二責(zé);理官而不平,三責(zé);御軍陣而奔北,四責(zé)。君無三累,臣無四責(zé),可以安國?!?/br> 這些話的意思是,按照法律條文落實(shí)責(zé)任,這是君主應(yīng)該做的事情,奉行法律是臣子的職責(zé),臣子不得亂來,君有三種拖累,臣子則是有四種失責(zé)。 三種拖累其一唯親信是聽,其二以虛名取士,其三為近故親疏。 四種失責(zé)則是,一是無功受賞,二是尸位素餐,三是處事不平,四是玩忽職守。 如果國君沒有這三種拖累,臣子沒有這四種失責(zé),國家自然也就安然了。 李然聽完這些話,更加斷定此人實(shí)在是一位不世出的高人,不禁深鞠一躬言道: “先生如此大才,何不出山一展宏愿?葉邑雖小,卻也猶藏萬家之室,足夠先生能有所作為!” 鄧析卻不由笑道: “子明先生當(dāng)真愿意請?jiān)谙鲁錾剑坎幌釉谙略菈牧俗赢a(chǎn)大夫的名聲?” 看來鄧析對于李然和子產(chǎn)大夫的交情,亦是略知一二的。 “唯才是舉,先生在鄭國所為,于此又有何妨?且若真是依著子產(chǎn)大夫的心性,他若真覺得先生乃是一禍亂之人,恐怕早已是留不得先生了!” 世人一直流傳鄧析是被子產(chǎn)大夫所殺,這其實(shí)是一處謬誤。 其實(shí),子產(chǎn)也同樣認(rèn)為“禮”是“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實(shí)則之?!?/br> 就這一點(diǎn)而言,子產(chǎn)和鄧析本就是相符的。 而且,子產(chǎn)向來是有容人之量的,早年的“不毀鄉(xiāng)?!北闶菍?shí)證! (另根據(jù)《左傳》所載,鄧析也確實(shí)并非為子產(chǎn)所殺,而是后來被鄭國的另一名執(zhí)政卿駟顓所殺,而《呂氏春秋》中言及鄧析是被子產(chǎn)所殺,應(yīng)是謬誤。) “而如今葉邑情形和鄭邑相仿,但也有些許不同之處,此正是先生大用之時(shí),還望先生莫要推辭!” 鄧析聞言,不由是哈哈大笑起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