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
商的挑釁。念在大家都是華夏族人,與蠻夷之輩不同的份兒上,大商就給句吳一次機會,如果句吳之主來朝歌朝覲,王都這邊就既往不咎,攸國的損失由王都這邊來彌補。這個決定,看起來十分的通情達理,比干原本還覺得這股nongnong的鴻門宴的意味——雖然現(xiàn)在沒人知道鴻門宴是什么東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還是存在的——一定會嚇壞句吳的人的,結(jié)果王都的人紛紛表示少師您實在是太好說話了,把比干憋得一陣內(nèi)傷。當年被譽為殷都安陽第一天才少年的商容倒是大概能猜到比干的想法,畢竟蠢有不同的蠢法,聰明人卻總是相似的【并不是!】,但是他對此的反應還不如一點都沒猜出來呢!商容興奮地表示不愧是能把他爹商恪氣個半死的比干,腦子果然靈光,損主意一套一套的。比干:你這還不如不夸我呢!他寧愿被人夸是傻白甜,也好過被商容稱贊是老謀深算之輩??!比干:我明明還是個萌萌噠的純潔的寶寶??!別和他談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問題,他不想聽!因為王都這邊安撫了攸國,所以他們的情緒還是很穩(wěn)定的,但是消息傳到句吳,時任首領(lǐng)就很頭疼了。泰伯無子,因此他死后,繼位的是他的弟弟仲雍,仲是排行,所以仲雍的全名當是姬雍。姬雍和他哥年齡實際相差不大,所以五年以后也翹辮子了,傳位給了他的長子,也就是過繼給泰伯為嗣的嗣子季簡,這位也就是如今句吳的首領(lǐng)。季簡是個好孩子,雖然他是姬雍來到荊蠻以后才生的,但是自小都是按華夏族的禮儀教導長大的,和荊蠻之地的蠻夷之族大有區(qū)別。他一直謹守伯父和父親的教導,不與周部聯(lián)絡(luò),以免讓人認為他是回去爭權(quán)奪利的,但是平心而論,他是想為自家伯父和父親爭口氣的。所謂嫡長繼承是泰伯和仲雍都遵守的,他們按這個教導下一代,再結(jié)合他們自身的經(jīng)歷,難免會讓下一代替他們委屈。于是乎比干的處理傳到他們那兒以后,季簡很快就愉快地決定去朝歌朝覲了。反正不是他自己主動暴露自己姬姓出身的,大商自己調(diào)查出來的結(jié)論,他也賴不掉啊o(≧v≦)o。子干日記:其實我是一個好人。(* ̄▽ ̄)作者有話要說: 子干在日記里越來越不要臉了,小天使們一起來鄙視他【喂!】。話說和吳國比起來,還是越國的生命力更強啊,影響力一直到漢朝還在。吳國的君主世襲這個時間蠢作者突然發(fā)覺不太對,因為殷商斷代史沒完全確定,所以蠢作者尷尬地發(fā)現(xiàn)按照我現(xiàn)在使用的這個紀年,吳國應該還在泰伯時代,正好最后一年,然后仲雍上位,五年,三代季簡在位十年,四代在位十八年,然后帝辛在位時間按照我的算法是三十年,那么姬發(fā)滅商以后在位的不會是當時已經(jīng)是吳君的周章,這特么就很尷尬了……而且資料里這群人的生卒年還都不一樣,如果按照另一種算法,帝乙朝的時候吳國已經(jīng)換了三代還是四代了,蠢作者決定把這個時間模糊掉了Orz話說資料里顯示泰伯、仲雍都活了九十多歲,然后姬昌也活了九十多歲,蠢作者表示不是很相信,殷商時期的人均壽命一點都不高啊,哪有人活那么久的!對了,科普一下,句吳的句讀gou,於越的於有人說讀wu,但是一般還是認為通“于”,讀yu……第17章再朝季簡朝覲的速度很快,句吳的規(guī)模不大,只能算是一個人數(shù)比較多的部落,大商那邊明令讓他朝覲,他再磨磨蹭蹭的就是不識趣兒了。季簡應當是仲雍來到句吳之后所生的,這就代表著,他和周部那邊的關(guān)系頂多算是“熟悉”的陌生人。如果比干的猜測有問題,季簡是出生在周原的周部的話,那就更好了,本來他應該是那個繼承周部的人,然后屬于伯父和他父親這一系的東西都被小叔季歷與他的兒子姬昌繼承了,季簡要是有在周部的記憶的話,心中絕對會存有怨憤的。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泰伯和仲雍之后,某一代吳國國君壽夢,也因為最為寵愛幼子,因此想要立幼子季札為國君,而在季札前頭,吳王還有三個兒子。季札表示自己對王位不感興趣,王位理應由哥哥們繼承,而無論是吳王壽夢還是季札的哥哥,都想實現(xiàn)吳王要立幼子為王的想法。于是吳王薨逝了之后,他的三個兒子兄終弟及,相繼為王,就為了把王位傳給季札,為了不讓弟弟在繼位之前就老死了,這兄弟三個繼位以后爭相找死,終于以人均十年的速度成功把自己作死了。然而在季札的三哥吳王夷昧去世之后,季札不愿意繼位成為國君。這特么就很尷尬了。夷昧的兒子表示既然四叔你不愿意兄終弟及,那我就父死子繼了?。?/br>夷昧的兒子繼位為吳王,此人就是吳王僚,他繼位了以后,季札大哥吳王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就不高興了。吳王諸樊他們兄弟三個相繼作死,就是為了讓季札繼承王位,季札不愿意,那王位應該回歸到吳王諸樊這一系,吳王僚怎么隨隨便便就搶跑繼位了呢?公子光很不高興,所以公子光要搞事情。公子光后來被稱作吳王闔閭,有一個兒子叫吳王夫差,所以顯而易見的,公子光把他的堂弟吳王僚給干脆利落地做掉了。公子光請的那個刺客名為專諸,專諸用的寶劍名為魚腸。因為這個故事中的許多人物——雖然不是主角——在后世大名鼎鼎,包括寶劍,都是為人傳頌的名劍,所以比干對這個吳國發(fā)生的倒霉事兒印象深刻。而這個故事的模板,是能夠套用在季簡身上的。雖然比喻有點不恰當,但是從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姬昌就相當于是吳王僚,季簡就是公子光。比干:諸位,這可是道送分題??!比干還是有信心教育侄子不要作死,好好建設(shè)和諧大商的,所以怎么在讓大商扮演白蓮花的情況下,把周部這個眼中釘、rou中刺給拔掉,就很需要演技了。所以,季簡和句吳的存在就很重要了。就算弄不死周部,也要惡心死他們,更何況,季簡和句吳是有大用的。話說回來,泰伯和仲雍這兄弟兩個已經(jīng)駕鶴先去了,實在是天助大商啊!句吳是一個地處荊蠻之地的部族,一直到春秋時代,吳越之地還被人視為蠻荒之地,就知道那里的條件有多么惡劣,更何況,在部族初創(chuàng)的現(xiàn)在,句吳的條件是絕對比不上春秋時期的吳國的。明明是周原姬姓出身,季簡的